Monday, August 3, 2015

拐杖


        有一个腿部受了伤,必须拄着拐杖走路的人腿伤痊愈了,依然放不下拐杖。他一再强调,少了拐杖,他没法站起来,更没有办法走路。就这样,10年左右,他与拐杖形影不离。

        有一天,他到朋友家吃饭。饭后与朋友聊得很开心,突然接到妻子来电,说家里有急事,要他赶快回家处理。事情紧急,他急忙起身,往回家路上走。朋友见他并没拿拐杖,依然走得稳稳当当,诧异得说不出话,见他已走远,只是目送他离去。

        走在路上,所有认识他的朋友看到他一反常态,没有拄拐杖也能健步如飞,都惊奇地看着他。他心急赶路,也没有注意到朋友异样的眼光。

        走到家门附近,他遇到一位老邻居。老邻居见他手里拄了十年左右的拐杖不见了,却依然脚步稳健,不由得呆住了,指着他,惊奇地问:你的拐杖呢?他这才意识到跟了他多年的拐杖并不在手中,他顿时感到失去依靠的无助,跌坐在地上,没法站起身,央求那位邻居到朋友家帮他把拐杖拿回来。

        邻居莫名其妙地问,“刚才,你没用拐杖,不是走得好好的吗?何必多此一举,再去拿拐杖呢?”

        那人先是一愣,接着理直气壮地说,“你又不是不知道,我离开了拐杖就没法走路的呀!”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学会感恩懂得分享》风云编著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

温馨提示:

        依赖性是成功的蛀虫,一旦养成依赖拐杖的习性,放下拐杖便觉得无所适从,更谈不到步上康庄的成功大道。

        生活里不乏溺爱孩子的慈母,举凡衣食住行,事事亲力亲为,孩子只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结果养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混沌儿;还有那纵容国民,管衣管食,不仅削足适履,降低教育程度去迎合国民,还为捧着真文凭假学问的国民安排丰薪厚禄的职位,结果,大家可想象得到一个充斥着拄拐杖的国民的国家会是怎样的景象?

        拐杖,是行动不便者的依赖,一旦体能恢复,便须放下,只有站在自己的双脚才有行动的自由,才能走上心目中的目标,滥用拐杖,势必导致自毁前途的恶果。切记!切记!

Wednesday, July 15, 2015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有一天,蝉、麻雀、蝴蝶、蜜蜂与乌龟聚集在花园里,各自叙述自己的生活感受。蝉文绉绉地说出自己的无奈:金风未动侬先觉,暗送无常死不知。

        麻雀的感受比较直接,它感叹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浑身是罗曼蒂克细胞的蝴蝶说它们蝴蝶一族宁为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蜜蜂有感而发,语带牢骚地说:采得百花成蜜后,一年辛苦为谁忙?

        乌龟无论行动或语言都比其他友伴慢一拍,它还没来得及发言,便看到捕鸟人被四个朋友你一言我一语的慨叹所惊动,撒下落网,把蝉、麻雀、蝴蝶与蜜蜂一网打尽。乌龟伸头东张西望,确定捕鸟人已离去,才幸灾乐祸地指它的朋友是非只为多开口,谁知话才说完,冷不防有个孩子张开弹弓,射来一颗小石子,正打中它的头,乌龟痛得将头一缩,喃喃地说:烦恼皆因强出头。

(故事演绎自星云大师的开示,取材及改写自《言行的考察》《东禅佛教学院月刊#70)

温馨提示:

        语言是生活里最难修的一门功课,在议论纷争的情况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不差,想要一面抹墙两面光,难免顺得哥情失嫂意,甚至可能被编派为“蝙蝠侠”或骑墙派;在摸棱两可的灰色地带里,仗义执言则可能落得烦恼皆因强出头。

       华人常常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警戒子弟需慎言;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警惕子弟莫用语言招惹是非,引来无谓的烦恼。 闽南父母嘱咐子女有耳无嘴,意思是只准听,不许多嘴,要他们从小就养成少说是非的习惯;外国人不也有沉默是金的格言?一言以蔽之,没有必要发言时,还是无声胜有声比较高明。

        话虽如此,但是语言毕竟是传情达意的媒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除了靠文字,还得通过语言传达,只需谨记住说得多不如说得得体;说得得体不如说得对人有益,说对人有益的得体话,就万无一失了。

       

Monday, June 22, 2015

努力干好能给人带来有用处的事业


        从前,德国有个很有才华的诗人,写了很多吟风咏月,写景抒情的好诗。令他苦恼的是欣赏他的诗作的人并不多,于是,他去请教父亲的朋友。

        父亲的朋友是一位老钟表匠,他听了年轻诗人的倾诉后,什么话都不说,把他带到他收藏钟表的小屋里。屋里陈列着年轻人从没见过的各种名贵的钟表:有的外形像飞禽、有的像走兽、有的能发出鸟鸣声、有的能奏美妙的音乐……

        老人从柜里拿出一个小盒子,盒里装的是个精美的金壳怀表。这只表最奇特的地方是它能清楚地显示星象的运行、大海的潮汛、还能准确地标明月份与日期。年轻诗人对这枚独特的怀表爱不释手,他忘了此来的目的,一心只想把那枚怀表据为己有。  他向老钟表匠询问怀表的价钱。老钟表匠微笑着说他愿意用这枚宝贝怀表对换青年手上戴着的手表。

        年轻诗人非常珍惜那枚与众不同的怀表,日夜戴着它,睡觉时都不肯脱下。过了不久,他开始对那枚表不满,要求老钟表匠换回自己的旧手表。

        老钟表匠装出惊奇的表情问他为什么不再珍惜那么珍异的怀表?青年说:“表的作用是指示时间,这枚独特的表不能指示时间,失去表的功能。我戴着表却不知时间,有什么用?它虽然能告诉我星象的运行、大海的潮汛,但是,这些讯息对我却是毫无实际用途,它远远不如我那枚能报时的普通手表!”

        老钟表匠微微一笑,放下怀表,拿起青年的诗集,意味深长地说: “年轻人,这就对了,让我们努力干好各自的事业吧。以后创作时,应该记住怎样给人带来用处!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拿得起放得下》燕鸣泉编著九州出版社出版)

温馨提示:

        老钟表匠是一位有智慧的长者,他让年轻诗人亲身体验出一枚珍异的怀表不如平凡的手表,只因为怀表在他的日常作息里的价值不高,从而点出年轻诗人的作品虽然辞藻工巧,却流于浮华美艳。一时或许能引来“惊艳”的感觉,华而不实的作品其实难于唤起读者的共鸣,读者的阅读兴致冷却后,就会舍他而去。暗示他下笔要言之有物,能写出对人有益、有内涵的作品才能长远流传。

        写文章如此,做人也是一样。一个人长得俊俏、技艺过人、脑袋灵活如果不能给社会带来丝毫利益,他就像那枚怀表,有能力显示星象运行、大海潮汛的高级智慧,却对民生无益,只配收入盒子,锁在柜子里,价值远不如能为主人提供服务的普通手表。

        “让我们努力干好各自的事业”、“记住怎样给人带来用处”老钟表匠的话像狮子吼,提醒我们该走的路!
                                                                                                                                                                                                                                                                                                                                                                                                                                                                                                                                                                                                                                                                                                                                                                                                                                                                                                                                                                                                                                                                                                                                                                                                                                                                                                                                                                                                                                                                                                                                                                           

Friday, June 12, 2015

生活处处有智慧


        有位禅师买了一面镜子,徒弟边擦着镜子边说那面镜子是劣质货。禅师笑着要徒弟别小看那面镜子,夸张地说镜子可以当老师!

        徒弟嗤之以鼻,轻蔑地对镜子喔一声。

        禅师转个话题,问道:“不论什么东西,放在镜子前面,都能映现麽?”

        当然能。徒弟不明白禅师为什么问这种浅显的道理。

        “东西拿走后,镜里还留下影像吗?”禅师继续问。

        当然没有啦。

        禅师说,这就对了!这就是生活的智慧啊!”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东禅佛教学院月刊#75》《幸福在大众中求》作者永光法师  )

温馨提示:

       生活中,每个人拥有的可不少,却总听到有人在喟叹物质匮缺。不信请扪心自问,谁没拥有父母兄弟?谁真正穷得没有粮食果腹、缺少衣物蔽体?既然亲情衣食都不缺,怎么能说是物质匮缺?说这种话只因为忽略了生命镜子里的映像而已。能平心静气看握在手中的富足,及时珍之惜之,生活就不再有匮缺,生命就不再有遗憾。

        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遇到四大不调时,转个念头,想到我生之前,这个世界何曾有我?我死之后,世上自然不再有我,就如将置放镜前的“我”被移走了,镜子里的“我”也跟着消失一样的道理,明乎此,生无可喜;死亦无可悲,彻悟生命的有无,能提放自如不执著,这就是生活的智慧!

       提示生活智慧的,何止一面镜子?它其实无所不在,只待我们用慧眼去发掘,生活中无处不蕴藏着智慧!

Thursday, May 28, 2015

阎王老子的三封信


        张华茂在饮冰室里遇到老友陈大明。十多年没见面,大明已晋身饮冰室老板。老友邂逅,相约在打烊后促膝畅谈。

        谈起近况,大明劝华茂学佛。华茂虽也有意学佛,但是记挂着还有三件大事未了,第一是父母死了,尸骨还没入土;其次是儿子未婚,女儿未嫁,为人父母责任未了;其三是家财还没分配妥。待这三件事都办好才学佛还不迟。

        大明不以为然,他认为学佛要趁早,他同样也是三件大事还没完成,依然可以学佛。华茂坚称他要先把所有的事安排好才学佛,如此一来,才能一心一意,不用拖泥带水。见没法说服华茂融入佛法,大明也无可奈何。

        三天后,华茂的女儿匆匆忙忙地来找大明,哭哭啼啼报死讯,说她爸爸临命终时交代她找大明替他安排后事。华茂的死,给大明感触良深,真的是黄泉路上无老少,世间事如此变化莫测,人怎能不把握当下啊!

        华茂死得心有不甘,怨阎王说他还有三件事没做,怎么事先没通知就要他来。阎罗王说他早已亲自发了三封挂号信。华茂一头雾水,说他一封都没收到。阎罗王于是问他的假牙是什么时候装的?那就是第一封信呀!佩戴老花眼镜是阎罗王发出的第二封信。白了头发则是阎王发出的第三封信。华茂这才恍然大悟,他记得清清楚楚:自己40岁装假牙、45岁开始戴老花眼镜、52岁白了头发,原来自己一步步踏入老境却没有警觉,不能再怪阎罗王没通知。他这时只怨自己没有听取大明的劝告,错过了学佛法的良机,一心只知忙俗务,不曾为自己造福田,如今三头未了命已勾,魂归地府悔已晚。

        华茂一生不知广结善缘,悭贪不舍,为富不仁,如今无常一到,所累积财富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他随业受报,被打入饿鬼道,后悔已来不及。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三则因果故事》钟健平绘图 中华印经协会出版)

温馨提示:

        人的寿命一天天在递减,老的征兆随着岁月流逝一一摆上台。只是现代的人靠着新科技,牙齿掉了,装上假牙;视线模糊了,配上眼镜;头发白了,染得乌溜溜的,生活上比古人舒适顺遂,实际上不知老之已至,以致失去及时警戒自己去修心养性、广积福德,待无常到来才手足无措,是祸不是福!

        听故事,学做人,从华茂的遭遇,我们应该时时警惕自己,黄泉路上无老少,无常何时到来无人知,我们必须随时准备面对。有机会造福时,切莫懈怠推延;能助人之处,千万别轻易放过。处处结善缘,积极积福德,一旦无常至,就能坦然无惧去面对。

       

       

        

       

Tuesday, May 12, 2015

放下才能解脱


        佛陀住世时,有一天,有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双手各拿着一个花瓶到佛前献佛,祈求佛陀开示。

        佛对黑指说:“放下。”黑指顺从地把提在左手的花瓶放在地上。

        佛再对他说:“放下。”黑指再放下右手里提着的花瓶,一面等着佛陀开示,谁知佛陀一再叫他放下。黑指看着已经空空的双手,感到莫名其妙,问佛陀道:“我已遵命把双手里的花瓶都放下了,请问佛陀,还要放下什么?”

        佛陀对他说:“我并没叫你放下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注1)、六尘(注2)和六识(注3)。人只能在把这些统统放下之后,才能从生死的桎梏中得到解脱。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师父开示时引用的佛教故事)

温馨提示:

        佛教徒在遇到烦恼时,脑际自然而然浮现“放下”两个字。“放下”两个字说起来轻松,要真正放下可并不容易。

        世间人从懂事以来,对握在手中的物资、意识里要达成的目标,都有一分的执著,有多少人能轻易放下?

        学生为发愤图强而废寝忘餐,不但要攀高峰拔头筹,也提防同学攀越,深受患得患失的心理所煎熬;商人被诱人的利润紧绷得不留一线缝隙,他们费尽心思,为成为业界的领头羊而耍手段斗心机,哪个商人不是在计算机前绞脑汁?要他们放下,谈何容易?政客为争权夺利而勾心斗角,就是在梦里,也不择手段在寻对策,能放得下吗?

      放下”不容易,才显得能放下的可贵。佛陀说人能放下六根、六尘、六识,才能从生死的桎梏中得到解脱,不只是对黑指开示,也是在对世人说法。

        还在为生活钻钻营营的众生唯有从“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的理念下手,看透人生都是生没带来,死带不去,世间的荣华富贵乃是镜中花,水中月,对世间的人事物自然就得之不喜,失之不悲;不受占有欲所操纵,人与人之间没有纷争,人世间就少了硝烟,如此一来,物资上淡泊名利;感情上不再执著,“放下”就不难了,愿与大家共勉!

 

注1,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

注2,      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六尘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

注3,      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而生的见、闻、嗅、味、觉、思的了别作用。因为是八识中之前六识,所以常被称为前六识

 

Wednesday, May 6, 2015

鬼影


       古时候,一座名山上有一间寺庙,寺庙里有一间房间听说闹鬼,住在那间房的僧人不堪其扰,搬到别处去住,那间房一直空着。

        有一天,有位来自远方的僧人要求挂单,除了那间闹鬼的房间,寺庙里委实挪不出房间收容远方来的僧人。师父不想用闹鬼的房间招待来客,但是要求挂单的师父只求有个地方休息,并不挑剔是怎样的房间,师父无奈,带他到房间,坦白告诉他房里有鬼骚扰人,要他有心理准备。  挂单的师父心想,若真的有鬼,他更应该念佛诵经超度他而不是怕了他,于是心安理得地住进去。

        那天晚上,又有一位僧人到来要求挂单,庙里的师父同样地安排他住进那间闹鬼的房间,也告诉他那间房间闹鬼。第二位僧人也不以为意,自认可以降伏鬼。

        先住进来的僧人端坐在房子中间,等着鬼光临。当他听到推门声时,认为鬼果然来了!他要给鬼下马威,便起身用力挡住门,让鬼推不进来;门外的僧人见门推不开,以为鬼在戏弄他,为了不甘示弱,也使足力道拼命推。里面和外面的僧人各自使尽力道,一个拼命推;一个拼命顶,双方拉锯,各不退让。

        僵持了很久,门外的僧人终于把门推开,跨进屋里。房间里没点灯,一片黑漆漆,两位僧人互相把对方当成鬼,扭住对方,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了起来。这样不停地打,整整打了一个晚上,直到天亮了,两人在阳光中看清对方的面目,才发现原来是曾经在一起学佛的同道!不由得又羞又愧。

        天已大亮,寺庙里的僧人都敢出来观看,忍不住哄堂大笑。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东禅佛教学院月刊#75》《无我》作者慧尚法师)

温馨提示:

        世上到底有没有鬼,见仁见智,信者说有;不信者说无。不过,心里一旦有鬼,则必然鬼影憧憧,被骚扰得不得安宁。

        故事里寺庙那间闹鬼的房间一被定位,鬼的影子就植入两位先后到来挂单的僧人心中,他们不加以考证,就直接把对方当成鬼,结果成了笑柄,不就在告诉我们鬼影所造的祸其实比鬼更可怕?

        心怀叵测的人看穿了人性这种弱点,为了达到不良的目标,利用鬼影煽动人心,搅得人心惶惶,任由心里的鬼影指使着,把旁人当鬼来扭打,他则在一旁坐山观虎斗,等着收渔人之利。

        这种鬼影在阳光下无法隐遁,两个僧人就是在天大亮后看清了对方是同道,误会才冰释,所以,只要人人心里亮起一盏灯,心怀叵测的人就没法施散播鬼影的伎俩了!

       

 

Thursday, April 23, 2015

贪多嚼不烂


        有一 天,宁静的森林突然喧嚣起来,原来是一群动物聚在一起,正在安排动物学校应开办什么课程。事关下一代的福利,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孙能拥有最完备的生活智慧?所以,林中动物都踊跃地提供意见。

        鸟儿说飞翔是基本的生活技能,无论行动、猎取食物或遇强敌时逃命全得靠它,非列入必修科不行;老鼠说挖地洞的本事不但是觅食物的管道,也是匿身避敌的保命途径,最为实用,是一门非学不可的技能。其他动物也纷纷把它们认为重要的求生技能列入教学课程,结果,课程兼收并蓄,包罗万象,每一科看起来都很重要,都非学不可。

        在强制性地教导之下,小动物们要学的技能可不少。老师教得很详尽,学生们也学得很积极,谁知考试的成绩却令大家非常失望----原本飞翔该拿到优越成绩的鸟儿为了练习挖地洞,羽毛都破损折断,地洞挖不成,也没法飞行了;老鼠为了学飞翔,从树上跌下来,四肢的骨头都损伤了,行动尚且有困难,更甭提挖地洞;其他的动物也因为学习不属于它们专长的技艺而致两头不到岸,原本稳操胜券的科目都考个满江红,远离达标的水平。

        教育体制包罗了完善的课程,每一科都由专才不遗余力地教导,小动物们也认真地学习,效果却如此不堪,动物们搔破头皮也想不出问题出在哪?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一则教学研讨会中听来的故事)

温馨提示:

        天生万物,各有其谋生的专长,想要兼收并蓄天下所有的技能于一身,贪多嚼不烂,结果过犹不及,反而不美,是办教育的大忌。

        社会越进步,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尖锐,恨铁不成钢的父母最怕他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点,但望能将各门技能一股脑儿灌进他们孩子的脑袋。从我多年的教学经历中,我看到学生放学后,还来不及喘一口气,便得穿梭于各科补习班。有的甚至从三语、科学数理直补到史地;周末还得上电脑班、学绘画、书法班、弹钢琴、练跆拳道……简直无所不学,无所不补。

         这些学生就像森林动物学校里的小动物,被迫把各门技能生吞活剥吞下肚,贪多嚼不烂,学习得太沉重,结果,有的越补越漏;有的从此视学习为畏途,教育还能奏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