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25, 2016

鹿的角与脚


        森林里,有一只雄鹿常常拿自己的外表与林中其他动物相比较。它看到自己一身毛发比大象柔软,四条腿比河马修长,沾沾自喜。最令它引以为荣的是那一对犄角,还是鹿茸时就已是贵重的中药,长成后不但仍能入药,也很壮观。无论是谁,一提到鹿就想到它顶在头上那一对角,形象很突出。

        一天,鹿在池塘边喝水,看到映在水里自己的倒影,它顾影自怜,很为自己的角而自豪。再往下看,它看到倒影中的小脚,又细又丑,与神张开来,又壮又美的角难相称,不由得有些气馁,自怨自艾道:“老天真的不作美,既给了我这么独特的角,怎么配给我奇丑无比的脚呢?”

        雄鹿沉醉在观赏自己的形象,一时疏忽,没有意识到猎人带着猎狗向着它所处的方向逼近。当它惊觉到危险时,连忙拔腿急急逃命。它的脚虽然又细又丑,跑起路来可不赖!不久,它就把追赶它的猎狗抛得远远地,总算可以稍停下来喘一口气。

        这时来到一片丛林,鹿一口气向林中冲过去,想利用林中的树木遮挡住猎狗的视线。只是还没走多远,它就动弹不得,原来它那一对角被树枝缠住了。鹿非常害怕,拼命挣扎,谁知它越出力挣扎,树藤、树枝就缠得越紧,最后,它一动都不能动,猎人猎狗赶到,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捉到了。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一则讲座会中听来的比喻)

温馨提示:

        一般人常用事物的外观作为评估的标准,殊不知事实往往相反,很多时候,悦目的外观带来的是祸不是福;倒是朴实不被看好的东西反而有实用。

        雄鹿的遭遇就是个明显的例子,又细又小的脚虽然并不壮观,但是,跑起来,猎狗都被它抛得远远地,雄鹿生长在危机四伏的森林里,相信它已不止一次靠着不起眼的脚逃脱其他野兽的追击,救了性命。雄鹿引以为豪的角反而因为被树枝树藤紧紧缠住,害得它动弹不得而束手就擒送了命。

        英谚说:“闪烁的未必是黄金,(All  that glitter is  not gold)”,认清了辉煌的外表未必是价值连城的黄金,做人做事就得理智分析,明辨是非好坏,最重要的是别被外貌所误导。

 

Monday, July 18, 2016

最后的铜锣声


        乡下有两个立志想发财的年轻人结伴到城市里去求发展,经过50年的奋斗,终于累积了大笔财富,只是,年岁已大,有钱要做什么?最后两人相约回乡下去享福。

        衣锦还乡原是很风光的事,两个富翁回到故乡时,却遇到一件煞风景的事:一个手上拿着一面铜锣的白衣老人在村庄入口处等着他们。他们并不认识白衣老人,问他为什么专程在这里等他们?岂料老人说:我是专门帮人敲最后一声铜锣的人,你们两人都只剩下3天的寿命,3天后的黄昏时分,我会拿着铜锣到你们家门口敲。你们一听到铜锣声就死了。老人讲完就消失了。

        老人的话像一盆冷水,向两个兴冲冲衣锦荣归的老朋友迎头淋下来,好不容易苦干了50年,正要回乡享受成果,竟然只剩下3天的寿命,这是多么扫兴的事啊!

        从那时起,第一个富翁每天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地看着他的财富,心里盘算着空有财富,却没有时间花用,3天何其短?3天能做什么?要怎么办?他白天没胃口吃喝,夜里辗转难眠,他每天就这么样不停地在焦虑、无助的煎熬里翻滚。3天寝食难安,什么事都没法定下心去做,只是提心吊胆地望着他家门口,明知难逃却又祈望不要看到白衣老人的身影在他家门前出现。他被折磨得脸容憔悴、皮肤干瘪、脸色苍白得像个活死人。

        3天夕阳西下的时分,白衣老人果然在他家门前出现,站在他家门口,拿出铜锣,一声,富翁应声倒下,死了!

        另一个富翁听了白衣老人的话,也很为自己辛苦50年,賺了那么多钱,却只剩下短短3天的时间,要花也花不了,实在可惜,他心想道:我年纪轻轻就离乡背井,从来没为家乡做过什么事,就把这些钱拿来分给家乡里所有有苦难和需要帮助的人吧。于是,他赶在3天内把钱分给穷人,一面把剩下的钱用来修桥铺路以福利村民。

        3天里,他忙着登记穷人、忙着发放义款、忙着策划要修的桥要铺的路……他忙得晕头转向,根本就没时间去担忧白衣老人相约3天后来索命的事。第3天,该做的事都完成了,村民感恩他自己辛苦50年,却把赚到的钱贡献给乡人,请了锣鼓阵、歌仔戏、布袋戏到他家对面的场地表演以表示感恩,场面非常热闹。有人在他家门前放烟花、放鞭炮,舞龙舞狮的锣鼓震天动地,这时,白衣老人依约而来,在他家门口敲铜锣。鏘!鏘!鏘!铜锣声被舞龙舞狮的锣鼓声淹没了,富翁没听到,其他人也没注意听。有个年轻人看到白衣老人拿着铜锣,扯了扯他的衣袖,指着在远处表演的场地,对他说:老伯,锣鼓阵在那儿,你怎么站在这儿?白衣老人见铜锣声没能奏效,只好摸着鼻子走了。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以有情觉有情》林清玄著圆神出版社出版)

温馨提示:

        故事里两个角色的处事态度悬殊:第一个富翁患得患失,既怕没时间化用辛苦赚到的钱白衣老人就上门来催命而忐忑不安,心底深处却又祈望他别来,不时把眼光停在家门口,结果把自己折磨得寝食难安,憔悴不堪,最终一分钱都还没花,也没曾造福人群就死了。第二个富翁,赶着把剩余的时间用在造福乡里的工作,忙,让他无暇去挂碍白衣老人的话;忙,让他无暇去担忧转瞬就到的死亡约会;忙,把催命的铜锣声隔开,就一个“忙”字,他无惧、无忧,心境平和,催命老人的铜锣声也没法得逞!        

        世界上有没有白衣老人敲着铜锣来催命,还活着的人谁都没遇见过。没有人证物证,就没有必要去为毫无根据的事担忧。但是,世界上每个人有生就必有死去的一天,谁都难逃得过,那可是千真万确的事,所以,如何面对死亡,才是人生的大学问。 就算我们没有经济能力救贫济苦、为乡里修桥铺路,我们只需把每天的工作做好,让每天的生活过得充实,尽了自己的责任,心里不再有挂碍,就能处身在无忧、无惧、无染的自在境界,就算白衣老人来催命,也会走得无憾。  

        

 

 

Friday, July 8, 2016

佛桌上的花朵


一个深夜里,在红尘里放浪形骸的风流浪子蓦然回首,往事如电影,在脑海里历历映现;自己曾是恩师寄以重望的小沙弥,聪明伶俐,深得方丈器重,尽力栽培,希望他日能成为佛门龙象,传方丈衣钵。谁料 小和尚竟动了凡心,不告而别,在红尘中迷失,在花街柳巷里浪荡。

        浑浑噩噩20载,浪子在月光如水的夜里陡然醒觉,深深忏悔以往之不谏,连夜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回寺庙,跪在方丈前面求忏悔,要求重入佛门。

        期望越殷切,失望相应深重,方丈不能谅解辜负他重托的徒弟,更厌恶他这些年来的放荡行为,摇头说:你罪孽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说着,方丈信手指着供桌,说:“除非桌子开花!”

        方丈语气坚决,不会是戏言,供桌是木制的,如何能开花?浪子眼看回头不见岸,失望地连夜离去。

        第二天早上,方丈踏入佛堂,不由得怔住了:供桌在一夜间竟然开满了一大簇一大簇各种颜色的花,而且每一朵花都芬芳逼人。佛堂里没有风,盛开的花却簌簌急摇,像是在焦急地召唤。

       看到这不平凡的一幕,方丈瞬间大彻大悟,急忙赶下山去寻回浪子,只是一切已太迟了!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堕迷津,茫茫人海,要到哪找呢?

        供桌上的花朵只开放一天就凋零了。当天晚上,方丈也圆寂了。方丈临终,给徒弟的遗言是: “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而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小故事大道理【生命价值篇】》黄润之著  培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

温馨提示:

        方丈对徒弟期望殷切,徒弟不但辜负了他,还做出违背出家人的行为,方丈痛心疾首是必然的反应。从另一个角度看,徒弟能提起勇气,千里迢迢赶回寺庙向方丈求忏悔,足以证明他悔改的诚意。面对如此一个罪孽深重,必堕阿鼻地狱的徒弟,方丈该采取什么对策,才是关键问题。

        古人教我们以“夫人之生也,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小沙弥再聪明伶俐,再具慧根,毕竟还是凡夫,难免会因环境的诱惑而行差踏错,那是“人之生也,孰无过”;他明知犯佛门清规,难逃一顿严责,仍然鼓起勇气去面对,漏夜赶路,务求在第一时间回寺庙向恩师求忏悔,那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方丈一时被怒火遮眼,眼里只见徒弟的恶行,忽略了他真心转善的念头,毅然断绝了徒弟放下屠刀的门路,却也因而为自己多年的修持涂抹黯淡色彩,是他一生的憾事。

        方丈临终遗言:“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来的花朵。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而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用本身经验教导后人善导迷途的人进入正途的途径,足为世人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