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29, 2013

云居禅师谈勇



                                          
        云居禅师拜百丈明照禅师为师,他静心参禅,每天晚上独自到荒岛上的洞穴里坐禅。
        有一天,几个爱捣乱的青年躲藏在云居禅师去洞穴必经路旁的大树上,等禅师经过时,从树上伸手下来按住禅师的头,要把禅师吓个魂飞魄散谁知禅师只是静静地站立不动,事情出乎意料之外,倒反把那个伸手的青年吓了一跳,急忙将手缩回,禅师才神色自若地向洞穴走去。
       那几个爱捣乱的青年不甘诡计失败,有意再去吓唬禅师。他们相约在第二天去见禅师,问禅师道:“大师,听说这附近经常闹鬼,可有这回事?”
        云居禅师淡定地回答:“没有。”
        青年故弄玄虚,说:“真的没有?我们听说有人晚上经过树下时被突然飞来的魔鬼用手按住了头,可有这回事?”
        禅师回答说:“那根本不是什么魔鬼的手,而只是村里年轻人的恶作剧。”
        年轻人开始佩服禅师料事的智慧,打破沙锅问到底:“请问大师怎么能肯定那不是魔鬼的手?又怎么断定那是村里年轻人的恶作剧?”
        禅师分析道:“魔鬼怎么会有那么宽厚温暖的手?只有爱玩的年轻人才会在半夜里玩这种玩意儿。”
        禅师接着开示道:“临阵不惧生死,是将军之勇;进山不惧虎狼,是猎人之勇;入水不惧蛟龙,是渔人之勇;和尚之勇是什么?就是一个”悟“字”,一个人如果连生死都超脱了,怎么还会有恐惧感?“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不计较》墨墨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启示:
        面临不寻常的局面,只要心一慌,神志随之摇晃不定,人不能镇定,就再也难以用理智分析眼前的境遇,于是,种种幻觉萦绕思绪而做出荒谬的判断,这是一般人面对的常情。      
         云居禅师静心修禅,加以得到百丈明照禅师指点,具僧人的大智大勇,深悟诸法空相,早已超脱了生死,即便是半夜里有只手从树上伸下来按住他的头,也已不再构成恐惧感。心无恐怖,所以能远离一切颠倒虚幻,才能冷静分析当时的局势,说出魔鬼不会有宽厚温暖的手,只有恶作剧的年轻人才会耍这一手玩艺儿,叫青年们口服心服,圆成他要度年轻人的法门。
       


Tuesday, July 23, 2013

知足者常乐




        贪心的财主家境富裕,当他拥有99只羊那一天起,就开始感到痛苦,日夜绞脑汁要怎样再添一只羊,凑足100只。
        他白天伤脑筋,晚上辗转反侧,突然想到山后寺院里的禅师养了一只羊,第二天一大早便赶到寺院恳求禅师成全他,将仅有的那只羊送给他凑个整数。
        禅师正在闭目静思,眼皮也没动一下,只是淡淡地说:“既然你这么需要这只羊,就把它牵走吧!”
        不久之后,财主再到寺院,只见他外貌憔悴,愁眉苦脸,禅师问他是怎么一回事?财主苦笑道:“我家母羊生了小羊,家里现在已经有105只羊了。”
        禅师依然平静地说:“那是件好事,施主应当高兴才对呀!”
        财主垂头丧气,黯然回答:“100只羊比99只好,105只羊当然比100只更好,只是,我要等到几时才能凑足200只羊呢?”
        禅师默默地递给财主一杯水,财主喝了一口,嫌茶水味咸,禅师回答说他其实天天喝的都是咸水,只是不自觉而已。财主表情诧异,不明白禅师话中的意思。
        禅师语带禅意地开示:“人都离不开水,正如人都有欲望。有节制的欲望犹如一杯清茶,味虽淡,却能滋润心田、濡养生命;无止境的贪欲则像一杯咸水,味虽浓,却只会让人越喝越渴,越渴越喝,最后就算给你一个太平洋,也无法消解心头之渴。人生的杯子里,如果注满了咸水,将永远尝不到清淡的甘甜!”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不计较》墨墨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启示:
         人心不足蛇吞象,财主有99只羊时,只想多求一只羊以凑成整数。谁知当羊只增至105只时,贪念令他想攀另一个高峰。像这样无止境地推进,他将会终其一生在贪欲的深谷里翻腾至老死,永远没有安宁的时日,这种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反观禅师,寺里养了一只羊不算多,送出仅有的羊也没觉得少了什么。有羊时安乐,没羊时也安乐,心境平和人就常乐,到了那个境界,人间即净土,何需再远求?
       

Monday, July 15, 2013

壁虎借尾巴



        一天,小壁虎全神贯注趴在墙上等着捕捉蚊虫,冷不防被一条蛇咬住了尾巴。小壁虎为了逃命,使劲挣扎,把尾巴挣断了,小壁虎总算安全地逃脱蛇口。失去了尾巴,样子变得有点滑稽,小壁虎很伤心,到处去想借一条尾巴。
        小壁虎来到河边,看到鲤鱼摆着尾巴在水中游,神态很潇洒,它开口向鲤鱼借尾巴。鲤鱼摇摇头说:“不行啊,我全靠尾巴游水,借给你,我怎么能在水里游呢?”
        小壁虎转身看到树下有一头老牛,趋前向老牛借尾巴。老牛回答说:“不行啊,我用尾巴驱赶蚊蝇。这里蚊蝇多,少了尾巴,我的生活很不方便。”小壁虎只好失望地离去。它抬头看到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转而向燕子借尾巴。燕子说:“不行啊,把尾巴借给你,我在飞行时,如何掌握方向呢?”
        一连碰了几个钉子,小壁虎很沮丧,闷闷不乐地回家,它把一连串不如意的遭遇告诉妈妈。壁虎妈妈噗嗤一声,笑着道:“傻孩子,每一种动物的尾巴都各有它的用处,怎么能借给你呢?这也包括你的尾巴在内。”小壁虎正在怨自己的尾巴没出息,一碰就断了,不明白为什么妈妈说它的尾巴有用处。妈妈说:“你的尾巴不也帮助你脱离生命的危险了吗?你转过身看看,你有必要借尾巴吗?”
        小壁虎半信半疑地往自己的身后望过去,不由得惊喜地叫道:“妈,我真的又长出一条新的尾巴了耶!”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让孩子更懂事的100个道理故事》吴振波编辑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
启示:
        天生万物,最奥妙的是每一样东西都各有各自的用处与存在的价值。
        毛毛虫行动慢吞吞,遇害时没法逃生,所以上天让它长着一副令人见了毛骨悚然的外表去吓走不怀好意,想来捕捉它的人或动物,丑陋的外表正是毛毛虫的护身符;臭虫一身难闻的臭味,叫想捕捉它的人或虫类退避三舍而幸免于难;故事里的壁虎没有捍卫自己的能力,它那条一触就断的尾巴帮助它在遇到强敌时能全身而退。所以,众生的肢体,不论是丑陋的外表、一身的臭味、一触即断的尾巴都是经上天特别安排的赐予,都应该感恩及珍惜。

Wednesday, June 26, 2013

乌龟和蜗牛

                         
        乌龟和蜗牛都背着硬壳过日子,两个命运相同的朋友一见面,总是各夸自己的本领大,谁都不服谁。尤其是乌龟,以为自己的体型比蜗牛大,本领必然比蜗牛强,最后它们决定比一比本领。
        第一场比赛是赛跑。乌龟搬出它的祖上《龟兔赛跑》那一场盛事,证实它的脚程不弱。蜗牛听了哈哈大笑说:“那只不过是人类编出来的寓言故事,如何能当真?倒反是我在西班牙世界蜗牛锦标赛中得过金牌却是铁一般的事实。”这一场比赛,乌龟被比了下去。
        第二场是耐饥比赛。乌龟说它只需将四肢和尾巴缩进甲壳里,两年不吃不喝都不会死,问蜗牛可办得到?蜗牛说:“我们的族群里有个蜗牛在一家英国博物馆里当了四年标本,仍然还活着,远超过你们乌龟族耐饥两年。”乌龟又败下场。
        接下来比赛耐渴。乌龟说:“我把头缩进壳里,一年都不渴,你办得到吗?”蜗牛有恃无恐,说:“你的壳并没有密封,时间一久,水分会跑出去;我的壳密封着,水分不会流失,我在里面住上三年五载都不会渴死。这就是为什么在干旱时见不到蜗牛,雨天里蜗牛到处乱爬。”
        三场比赛都败下阵,乌龟哑口无言,不能不认输。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让孩子更懂事的100个道理故事》吴振波编辑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
启示:
        本领必须真材实料,不能靠传言,更不能以身型论英雄。君不见见面不如闻名的所谓“英雄人物”,大帽子底下藏着个小脑袋,其令人失望的程度远比一无所长的无名小子更甚;还有那长得高壮威武,相貌堂堂的人物脑袋空空,手不能提重,脚没法站稳,虚有其表算是哪一门英雄好汉?
        蜗牛身形小,其貌不扬,却有远胜过乌龟的本能。半路上看到一只蜗,你可曾想得到那只小家伙耐饥耐渴的本领不但胜过乌龟,也比你我还强呢!
         

Thursday, June 20, 2013

老萤火虫最后的光荧

                       
        秋天里的夜晚,一只老萤火虫坐在摇椅上闭目养神。它一边悠闲地摇着摇椅,一边看着子子孙孙提着小灯笼,一闪一闪地在夜空中飞上飞下,为过往的昆虫照亮道路。
        秋夜是那么宁静,气氛是那么祥和,往事一幕幕浮上心扉。“唉,我是真的老了,从前,我还不是像子孙们一样,提着灯笼到处飞,给过路的昆虫照路,替晚间的景色添光彩?如今啊,不行咯!”老萤火虫感慨万端地自言自语。
        这时,从草丛中隐隐约约传来一阵低泣声,那会是谁呢?老萤火虫好奇地飞向草丛,借着月光,看到一只迷路的小蜜蜂,无助地躲在草丛间,哭得很伤心。
        “天这么….这么黑,我….我找不到回家….回家的路,妈妈一定….一定会急….急死了,我该怎么….怎么办?”小蜜蜂抽泣着,断断续续地向老萤火虫诉说它的困境。
        “可怜的小家伙,别哭,别哭,也别担心,我会送你回家。”老萤火虫慈祥地安慰着小蜜蜂,一面点亮自己那盏已块用尽的灯笼,一面牵着小蜜蜂的手,随着小蜜蜂的指示,向一片树林飞去。
        把小蜜蜂送到它妈妈的手中,老萤火虫转身飞回自己的家。一路飞,它的灯笼越来越暗,最后终于熄灭了!“唉,老了,没用了,这是谁都没法改变的事实,”老萤火虫振动着翅膀,很吃力地在黑暗中摸索着寻找回家的路,心里默默地安慰自己:“庆幸的是我还有机会用仅剩的那点光亮帮助迷途的小蜜蜂回到她妈妈怀中。”
        这时,突然有一片小灯笼朝着它移过来,接着,黑暗中传来一阵清脆的声音,愉快地说:“爷爷!爷爷!您送小蜜蜂回家,我们来送您回家。”原来是一群小萤火虫来接它们慈祥的爷爷,替它照亮,送它回家。“乖孩子,你们真是乖孩子!太好了!”说着,幸福的泪珠涌上它的眼眶,滑过它的脸庞。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让孩子更懂事的100个道理故事》吴振波编辑吉林出版社出版)
启示:
        老萤火虫明知自己的体力虚弱,已不再是当年勇了,但是,一见到小蜜蜂有难时,它仍然义不容辞地伸出援手,用最后的余光照亮了小蜜蜂回家的路,却在透支体力后,将仅有的光能磨灭了----它为助人不惜缩短了自己的寿命!
        老萤火虫的义举不但赢得子孙的爱戴与尊重,它同时用身教把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子孙,让义勇的光辉代代相传。老萤火虫这种奋不顾身的壮烈精神很伟大,是这个冷酷的社会急需的滋润养分,是这个现实的社会所迫切需要的楷模!
       这则故事感动人之处在于老萤火虫的慈悲喜舍与小萤火虫的孝心可嘉,散发出家族间的祥和气氛,激起读者的共鸣。

Friday, June 14, 2013

池塘与河流的对话

                   
        池塘闲来无事,觉得无聊,找河流谈天。
        它对河流说:“无论白天黑夜,你总是忙忙碌碌,奔流不息,难道你不觉得累吗?”
        “累?我不知道什么叫做累,我只知道有很多有意义的工作在等着我去完成。”
        “有意义的工作?你指的是拖着沉重的货船,运送着长长的木筏,还有那多得无法统计的小艇与舢板吗?这种枯燥的生活你几时才会厌弃呢?换成是我,早就闷死啦。”
        “对社会有奉献的工作怎么会枯燥?我为什么要厌弃?至少我不会像你一样,闲闷得不知如何打发日子。”
        “跟你相比,我的命运其实比你好得多。每天清清闲闲,没有挂虑也无需伤脑筋,多么逍遥自在啊!”
        “哦,你倒说说,这种没有奉献,没有目标的日子怎么会称心快意呢?”
        “我成天躺在柔软的淤泥上,像贵妇躺在羽毛褥垫那么舒服;我的日子无忧无虑,享受着宁静与安逸;我不用担心货船或木筏的侵扰;无需承载小艇、舢板的重量,顶多只是清风吹落几片树叶在我的水面上轻轻飘荡,八面来风,我都能纹丝不动。我静观尘世的忙碌,思考生活的哲理,这样悠闲自在的生活还不够称心快意吗?你能不歆羡吗?”
        “既然你提到你在思考生活的哲理,那请告诉我,你可记得”流水不腐“的规律?我就是遵循这则规律,放弃安逸,奔流不息,年复一年,用源源不断的水为人民服务,也从而赢得了尊敬与荣耀。我不在乎是否能在地图上蜿蜒,但是我能肯定我会奔流很久很久,那时安逸的你极有可能已不复存在,被人们遗忘了。”
        多年之后,河流仍川流不息,池塘则长满密密的水藻,继而完全干涸、消失。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禅师的一轮明月》里一则老师父讲的寓言故事。杜天宇著久佑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
启示:
        生活素质的准则因人而异:有的人但求舒适安逸、没有承担、无需挂碍的生活;有的人力求做人上人,不惧斗得焦头烂额,非盘踞巅峰誓不罢休;有的人以天下为己任,不辞辛劳,务求后天下之乐而乐。
        虽说人各有志,谁都不能说他比别人高明,但是,这个世界最公平的是每一分的收获都来自一分的付出。像池塘一样,满足于舒适安逸生活的人,在享尽福报之后,也会像池塘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世上白白走一趟;雄心万丈的人攀高山踞峻岭,难免锉得一身伤,毕竟不圆满;肯奉献,愿为天下人服劳,替社会效力的人赢得尊敬与荣耀,流芳百世,就像故事里的河流,川流不息。
        聪明的你,会选择做池塘或河流?


Friday, June 7, 2013

空桶心态

                                    
        一个自高自大的徒弟自以为已尽传师父衣钵,便来向师父告辞要下山离去。师父问他:“你肯定自己真的都学会了吗?”弟子信心满满地回答道:“是的。”
        师父命令他到厨房里去拿来一个最大的木桶,然后在桶里装满石头。弟子照着师父的吩咐,将木桶装满石头,再提到师父面前,以为完成了使命后就能离去。谁知师父用手指着木桶,对他说:“你试着看还能不能再往桶里装些沙?”弟子遵命,往桶里石头的缝隙里装满了沙,然后很自信地对师父说:“师父,这一回,桶真的装满得再也装不下任何东西了。”
        师父不置可否,只是问道:“你能确定桶真的再也装不下任何东西了吗?”徒弟肯定地点头,说:“师父请看,桶这么满了,哪还能装进东西呢?”师父什么都没说,起身走进厨房,舀一碗水,慢慢地倒进桶里。水很快就渗入桶里的沙石间,这时,师父转头对徒弟说:“现在,你可以下山了。”
        徒弟满脸愧色,低头、拱手、战兢地对师父赔罪道:“师父,弟子错了。”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小品画大智典小故事大道理》修铁编著 台海出版社出版)
启示:
       人人从懂事那一天开始,心上都背着一个专为装人生经验而备的无形空桶。虚心的人随着成长,将沿途看到的事物、体会到的心得、他人成败的教材都装进桶里,细细咀嚼,慢慢消化,吸取精华。这种人从珍贵的人生经验中拾取生活智慧不言倦,是有大智慧的人。
        另一种人稍有成就便放大自己,结果,自己的身形太大了,挡住了心上背着的桶,觉察不到用来盛生命智慧的桶里还有空隙,以为功德已圆满而给自己画上休止符。故事里的那个徒弟属于第二种人。他有幸遇到名师用暗喻提醒,加以他有慧根,体会得到师父的暗示,学习路上才不致故步自封,半途而废。
        名师与慧根可遇不可求,我们应以那个徒弟的际遇警惕自己,切莫因自大而自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