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22, 2013

放下与放弃

                              
        台湾灵鹫山心道法师有个女弟子,长期受家庭问题所困,终日郁郁寡欢。她以婚姻不美满,家庭生活不快乐向师父请示解脱的法门。师父要她“放下”,却没有详细解说放下什么?如何放下?
        回到家里,她反复推想、揣测,最后,她认为痛苦的根源是不美满的婚姻,师父要她放下的必然是这段一向来困扰着她,陷她于痛苦深渊的婚姻生活,于是,她决心出家。
        第二天,她一大早就上灵鹫山,兴奋地要把自己的决定告诉师父。谁知她从早晨等到太阳西下,都没见到师父,直到黄昏时分才在大殿门口见到师父。
        她欣喜万分地迎上去,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要出家的意愿告诉师父,一心以为师父必然也会欣喜她又度化一个弟子。怎么知道师父只是摇摇头,什么都没说。她又失望又焦急,追问道:“师父,您不是劝我放下吗?我决定放下不美满的婚姻、不快乐的家庭、放下一切俗事,出家求法,师父,您怎么摇头呢?”
        师父依然什么都不说,转身离去。师父走出大殿,随身的锦囊突然掉在泥地上。师父转身叫她捡起来。女弟子俯身拾起锦囊,毕恭毕敬地把沾了泥土的锦囊交给师父。
        师父接过锦囊,语透玄机地问女弟子:“明白了吗?”女弟子似有所领悟,却仍迟疑,问道:“师父是要我拾起沾有瑕疵的婚姻与家庭?”师父点点头。
      女弟子仍然不解,“师父不是教我要放下烦恼吗?现在怎么又叫我拾起?”
        “教你放下,是要你放下该放下的;叫你拾起,是要你拾起还能拾起的。”师父慈悲地开示,举起锦囊,说:“哪个家庭和婚姻没有烦恼?就像我手中的锦囊,虽然沾了尘土,难道我就要把它丢弃了吗?它依然是宝贝呵!”说完,拍去锦囊上的尘土,小心翼翼地放进袋里。
        女弟子顿时开悟。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心灵起飞》----有缘人系列2   财团法人灵鹫山般若文教记基金会出版)
启示:
        为了断烦恼,很多人把“放下”两个字常挂嘴上 ,于是,遇到难题,就想要“放下”;面对挫折,也说要“放下”;面临人事纷争,兴起“放下”的念头。这也放下,那也放下,生活中还剩什么可做的事呢?这是逃避,是放弃,不是放下!
        除了对生活环境反应迟钝的白痴,世上有谁不曾遇到难题与挫折?除了被困在孤岛上的鲁滨逊,世上有谁能躲得过人事纷争?面临困扰时,试着将对困扰人的执著放在一边,先用生活智慧去克服难题与挫折,生命才能重现曙光,人生才会更辉煌;用圆融的手法解决人事的纷争,生活圈子才能融洽调和,日子会更富足。所以心道法师说:“教你放下,是要你放下该放下的;叫你拾起,是要你拾起还能拾起的”。
        从心道法师的开示,我们学到做人应该懂得惜缘惜福。身边的人、事与物都随因缘生,只要还有挽回的余地就不该轻言放弃!
       

Tuesday, January 15, 2013

恃才傲物终自辱

                                
        毕秋帆是清代有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一直都自命不凡。乾隆38年他出任陕西巡抚,赴任时路经一座古庙,便进内休息。
        庙里一位老和尚正在佛堂上念经,虽知道巡抚毕大人驾到,老和尚既不起身迎接,也不开口接待,只顾继续念经。毕秋帆以自己不但是名满天下的才子,还是堂堂巡抚身份,竟然被一个老和尚冷落了,觉得老和尚傲慢,心里很不高兴。
        老和尚念完一卷经后,起身合掌施礼,向毕巡抚请罪道:“刚才老衲佛事未毕,疏于接待,怠慢之处,望大人恕罪。”
        毕秋帆一时不急着发作,先是客气地说:“佛家有三宝,老法师是三宝之一,何须说疏慢?”却在与老和尚交谈时,问老和尚刚才诵的是什么经?老和尚回答说是《法华经》,毕秋帆先恭维老和尚一心向佛,诵经不辍,必然已把《法华经》念得滚瓜烂熟,紧接着为难他,问他一部《法华经》中有多少句“阿弥陀佛”?
        老和尚一听,意识到毕秋帆心中不满,有意出题为难他。他回答说:“老纳资质鲁钝,诵过后随即忘了。但是,巡抚大人是文曲星下凡尘,考场上屡考屡中,想必已把《四书》读得滚瓜烂熟,”他以牙还牙,也在恭维一番后,向毕秋帆请教,一部《四书》里有多少句“子曰”?针锋相对,老和尚的机智慑服了毕秋帆,极为毕巡抚所赞赏。
        献茶过后,老和尚陪巡抚观瞻殿宇,来到一尊欢喜佛像前,毕秋帆指着佛像的大肚子,问老和尚可知道佛的大肚子里装的是什么?老和尚答说“满腹经纶,人间乐事”。毕秋帆见老和尚睿智捷才,以他的才智要考取功名如探囊取物,不明白他为何要抛却红尘,皈依三宝?老和尚答以“富贵如过眼云烟,怎么比得上西方一片净土?”老和尚不着痕迹地衬出毕秋帆追求功名利禄的俗气。
        两人来到罗汉殿,殿中十八罗汉姿态栩栩如生。毕秋帆指着一尊笑罗汉问老和尚罗汉在笑什么?老和尚说:“他在笑天下可笑之人。”毕秋帆问:“天下那些人可笑呢?”老和尚侃侃地说:“恃才傲物的人可笑、贪恋富贵的人可笑、倚势欺人的人可笑、钻营求宠的人可笑、阿谀奉迎的人可笑、不学无术的人可笑、自作聪明的人可笑……
          句句说到毕秋帆头上。他越听越不是滋味,没待老和尚说完,打断他的话,抢着说:“老法师妙语如珠,针砭俗子,下官领教了。”说完,深深一揖,带领仆从离去,从此,他再也不敢恃才傲物看轻人。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禅师的一轮明月》杜天宇著   久佑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
启示:
        有才华的人较劲,动口不动手。毕秋帆自恃满腹才华,想要在言谈间用刻薄的话挖苦老和尚。他万万料不到一个他看起来不起眼的老和尚与他针锋相对,才华与意境竟然压过他。
        两人过招,表面上看,好像旗鼓相当,实际上老和尚借不着意的回答痛下针砭,挑出毕秋帆恶劣的人品:恃才傲物的丑陋面目、贪恋富贵的俗不可耐、倚势欺人的可恶行为、钻营求宠的狡猾手段、阿谀逢迎的卑鄙品行,折得他口服心服。
        老和尚的话就像一面镜子,帮助毕秋帆看出自己浑身污点。他能就此改过,也算是一种福报。你我身上不也是有着我们自己看不到的缺点?但愿有缘能遇上老和尚这面大镜子!

Tuesday, January 8, 2013

骆驼和马

                                         
     主人家养了一匹马和一只骆驼,让它们住在同一个马厩。自视甚高的马一向来就看不起骆驼。马看骆驼,越看越不顺眼,不断嘲笑它。
        “你看你那怪里怪气的背,驼一下已经够难堪了,你却挺着两个驼峰,你不觉得自己丑怪吗?”马把视线顺着驼峰往下移,继续吹毛求疵,说“再看看你那脚,蹄又厚又大又扁平,尤其蹄底的肉质垫,难看死了!”
        骆驼忍受着马儿的毒舌,眨着眼,不出声。马注意到骆驼的双重眼脸,奚落道:“你以为你的长睫毛很时尚呀?你没注意到它长得快遮住你的眼睛了吗?”
        骆驼依然不出声,在马儿指指点点,恶意批评之下,举目望向马儿光滑的背,简洁有力的马蹄,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心里很羡慕,油然升起自卑的意念。
        有一天,主人要运送一批货物,必须经过沙漠。货物很多,骆驼背不了,便拉着马儿同行。
        一踏进沙漠,以前马儿嘴里骆驼的缺点顿时成了优势:驼峰储藏大量脂肪供它体内的消耗,当马儿饿得嗷嗷哀鸣,拖着虚弱的脚步一步一步向前跨时;骆驼可以几天不吃不喝,依然精力充沛健步如飞。骆驼又厚又大又扁平的脚掌,还有蹄下的肉垫正好适合支撑它的重量,在沙上行走;马儿的蹄却陷在沙中,每跨一步都需费好大的劲,只能举步艰难蹒跚而走。骆驼长长的睫毛替它抵挡风沙的袭击;可怜的马儿,那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在沙漠的风沙里早已睁不开眼。一番折腾,马儿虚弱得背不动货物,还亏有骆驼帮它承担了所有的重量。骆驼这时才感恩它的外表其实是一种恩赐!
          马儿看出了自己空有俊秀的相貌,一踏入沙漠却一无是处,狼狈不堪,他羞愧地低下头,再也不敢嘲笑骆驼了。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101个触动子女心灵的智慧故事》雪梅编著 京华出版社出版)
启示:
        上天赋予一切生物以生存的本能,他们的长相也因所处的环境而异:走兽有脚,飞禽有翅膀,鱼儿有鳍是必然的。天生我材必有用,谁都无需羡慕谁,谁也不该讥笑谁。马儿用毒舌奚落骆驼,只显得它幼稚没有远见。
        看到马儿踏入沙漠后,意识到在它眼里,骆驼那丑陋的双驼峰、又厚又大又扁的蹄及过长的眼睫毛在沙漠里如何占了优势,为自己从前的无知而羞愧,聪明的你就该领悟到万物的长相各有缘由,就不致在不如人时感到自卑,也不会歧视不如自己的人而自取其辱了。

Tuesday, January 1, 2013

怨天尤人

                      
        有一天,一个客人求见日本临济宗高僧盘圭禅师,向他请教如何疏解困扰他心头的烦恼。
        客人侃侃地对禅师诉苦道:“我的脾气天生就很暴躁,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动怒发脾气,我因此感到很困扰。”
        盘圭禅师看着他,作出一幅难以置信的表情,说道:“哦,原来你竟然天生就有这么暴躁的脾气,而且还常常动不动就动怒发脾气吖?这种性格很有趣,只不知道你可有把这种暴躁的脾气带来了?请你不妨拿出来,让我看看,我才能替你治好它。”
        客人摇摇头,说:“暴躁的脾气要等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而我没法克制时才会宣泄出来。我要拿什么给你看呢?”
        盘圭禅师说:“既然暴躁的脾气必须在你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却没办法克制自己的情绪时才发作,可见得它并不是在你一出生就有的,那就不算是“天生”的。反过来说,如果你能克制自己,暴躁的脾气根本没可能发作,也就是说它根本不存在。换句话说,暴躁的脾气既不是天生给你的,也不是父母生给你的,你怎么能一味怨天尤人呢?你这样做,是陷上天与父母于不仁不义,那可是对上天不公平,对父母不孝顺的行为啊!”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别为小事折磨自己》  王渡著 普天出版社出版)
启示:
          盘圭禅师善巧方便地引客人说出暴躁的脾气是在他自己“遇到不如意的事而自己无法克制时”才发作,既不是“天生”,也不是“父母生他如此”,让他明白那是“自作”,所以必须“自受”,不能怨天尤人。
        做事不顺遂,怨上天不作美;智慧不如人,怨父母的基因不好;痛失良机 ,怨命运不济,是凡夫的本能反应,其实,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一有不如意的事,光会怨天尤人,不但没法解决问题,还显露出自己不负责任的劣根性。

Tuesday, December 25, 2012

明智的选择

                                      
        两个饥肠辘辘的人侥幸遇到一位仁慈的长者,长者将一根渔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送给他们,任由他们选择。
        当中一个人看到那篓鱼,心里想的是:我饿得肚子都瘪了,把那篓鱼煮熟了,就是一顿丰富的大餐,先填饱我的肚子再打算!于是他选择要那篓鲜活硕大的鱼----这是个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当”主意的人。
        另一个人不屑只顾眼前欢愉的选择,他认为只要得到了那根渔竿,还怕钓不到鲜活硕大的鱼吗?何况有了渔竿,想钓多少就钓多少,这辈子就不怕会挨饿了!----这是个坚持处世做人必须有远见的人。
        两个人各取所需,分道扬镳各乐其乐去了。
        选择取鱼的人迫不及待,就地用干柴生火煮鱼,然后狼吞虎咽地把一大锅鱼连鱼肉带汤汁吃个精光。难得能饱餐一顿,他满意极了,抚着饱胀得圆鼓鼓的肚皮,想要用手舞足蹈庆祝一番,这才发现肚子撑得他动弹不得。他便躺下来,舒舒服服地睡大觉。饱睡一天才醒来,他觉得肚子有点饿,但是,鱼已吃光了,他自认还顶得住,先忍一忍,歇一歇,养足精神再出去找吃的。就这么一拖再拖,待他饿得再也耐不住时,已虚弱得爬不起身去找食物,终于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边。
        选择渔竿的人拿着渔竿,忍着饥饿,信心满满地动身往海边走去。饿得走不动时,他用“要钓多少就有多少,不怕没鱼吃的日子就在眼前”的念头鼓舞自己向前走。几天以后,他终于看到蔚蓝色的海洋,也听到澎湃的海浪拍岸声了,心里兴奋得难以言喻,他挤出最后那点力气向海边走过去,可是,还来不及垂钓,他就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了。
        仁慈的长者再一次送渔竿与鱼篓给另外两个饥肠辘辘的人。这两人谢过长者之后,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们都明白,光有渔竿,饿着肚子难以走到海边,极有可能半途就饿死了;拿鱼的人在吃完鱼后,也只能眼巴巴等死,两者都不是明智的选择。于是,他们一个背着那一大篓鱼,一个拿着渔竿,相偕朝海边走去。半路上,饿了就煮一条鱼,两人一起分享,填饱肚子再上路。两人一路上有说有笑,苦乐与共,感情亲如兄弟。最后,两人终于来到了海边,安居下来,捕鱼为生,过着虽宁静却幸福的生活。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孩子一定要学的一堂课----理财》乔磊著  一言堂出版社出版)
启示:
        故事借四个持不同人生观的人作出迥然不同的决定所导致的下场,指出在做决策时必须考虑客观环境才不致因一时失算而造成悲剧。
        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当”观念的人所得的富足欢乐只在短暂的今朝,接下来漫漫长路上的愁苦肯定难挨,四人当中,他最不智,下场最可悲,足以警惕来者。
        人有远见固然好,但是如果客观情况不允许,却坚持于达致长远的目标,就会像那个选择渔竿的人,因体力不支,落得夙愿未尝就含恨而终,也是不智的选择!
        人类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比其他生物有灵性,懂得互相配合,彼此合作。另一对选择共同合作,拿了鱼与竿,相偕奔向大海的人,一路上既有鱼果腹,到海边又有竿可以钓鱼,才是双赢的明智之举,足为我们做生活抉择的参考。
       


Tuesday, December 18, 2012

不同角色齐为社会添色彩

                                     
        三只一起出生、一起长大的小鸟一起飞离鸟窝,一起去寻找更伟大的生命据点。
        它们举翅飞呀飞,飞上一座小山上,在一棵树上歇脚。当中一只小鸟向四周环视一遍,满心喜悦地对它的同伴说:“啊,这里真是好地方!你们看,树下有成群的鸡鸭在觅食;山坡上有成群的牛羊在吃草;甚至千里马也在仰头看着我们。能在这么安宁的环境里生活,我们该满足了吧!”
        另外两只小鸟见它胸无大志,觉得有点失望,却也不能勉强它。振翅离去之前向它告别说:“既然你满足于这小山头,就留下来吧。我们还想往更高处寻找理想。”
        两只小鸟努力往高空中飞,终于飞上了五彩斑斓的云彩里。辽阔的高空,斑斓的云彩,是在地面上成长的小鸟出生以来不曾见过的壮观,一只小鸟陶醉了。它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赞颂这仙境一般的环境,对它的同伴说:“我做梦也不曾料到我这辈子能飞上云端,真了不起啊!我们就在这里留下吧。”
        另一只鸟有更高的志向,它拒绝陪同伴留下,想到必须孤身独飞,心里着实有些难过,它向同伴告辞,说:“我相信天地间还有更高的境界,我一定要去追求它。”说完,它振翅翱翔,向着九霄云外飞去。
        落在小山上的鸟成了麻雀;留在云端的鸟成了大雁;飞上九霄云外的鸟成了雄鹰。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智慧背囊》胡慧玲主编  内蒙古出版集团远方出版社出版)
启示:
        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他的前途:随遇而安的人能颐养天年,省了在奋斗中撞得脸红鼻青浑身伤,但是一生成就不大,充其量只能做个安安稳稳过一生的村夫俗子;无惧于面对严峻挑战的人眼光放得远,敢于将阻挡前路的碍脚石缩小成铺路的垫脚石,有助于帮他攀上巅峰做人上人。
        在世俗眼光里,人人赞赏满怀鸿鹄壮志的人;藐视胸无大志的人,殊不知,易于满足于现实的人知足常乐,自有他的人生乐趣,无可厚非;壮志凌云的人肯为伟大志向披荆斩棘,功成名就时的踌躇满志也令人艳羡。只要各种典型的人彼此尊重,和谐相处,由不同志向的人勾画出来的社会才多姿多彩。试想象如果世上只充斥鸿鹄鹰雁翱翔,少了莺歌燕舞麻雀吱喳,人世间会有多单调!
        不管你立志扮演麻雀、大雁或雄鹰,只要你能替人间添一抹色彩,就不愧称为人!

Tuesday, December 11, 2012

孤零零的狐狸

                                    
        一天,黄牛看见一只神情落寞的狐狸在树下悲伤掉泪,走上前慰问它为什么这么悲伤?
        狐狸抹一把眼泪,向黄牛诉苦道:“你看,其他动物都有朋友,就只有我孤零零的,心里能不难受吗?”
        黄牛问:“诶,你怎么没有朋友?花猫不是你的朋友吗?”
        狐狸叹口气说:“花猫的确曾经是我的朋友,我和它交往整整一年,它从没请过我一次客,这能算朋友吗?我早就跟他散伙了。”
        黄牛搔搔头皮,细想一下,猛然记起山羊也是狐狸的好朋友。狐狸一听到黄牛提起山羊,头摇得像拨浪鼓,语气激愤地说:“别提山羊了,它不但曾经是我的好朋友,还与我结拜呢!但是啊,它可从来不曾给过我一分半厘的好处,这种朋友要来干吗?我早就与它绝交了。”
        黄牛皱一皱眉头,叹一口气说:“呵,我记起来了,你曾经与大黑猪交朋友,不是吗?”
        狐狸一听到大黑猪就生气,说:“别提它了,大黑猪是什么好东西?它能给我什么好处?我一直都在后悔曾经认识过大黑猪。”
        黄牛调侃道:“哦,原来你为了朋友都不曾给你好处而与它们断绝来往,我这就送你一样东西吧。”狐狸一听说黄牛要送它东西,顿时笑逐颜开,问道:“太好了,你要送我什么?”
        黄牛转身,冷冷地丢给它一句话:“活该!”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智慧背囊》胡慧玲主编  内蒙古出版集团 远方出版社出版)
启示:
         试着观察你身边的朋友,也客观地检讨自己的待人处世态度,看看当中是不是有人像故事里的狐狸一样,只想从朋友身上获取利益的小人物?他们为了得不到所需索的利益而排斥别人,最终落得孤立自己,让可憎的现实嘴脸陷他们于孤独、落寞的困境。
          交朋友之道,必须祸福与共,友情才能在有福同享的欢笑声中靠得更紧;在有难共当的泪水里贴得更牢;在同舟共济之中滋长、茁壮。若是一味期待朋友给你好处,迟早会像故事里的狐狸,嫌弃他人,也被朋友唾弃,只能在树下孤零零地掉眼泪。

Wednesday, December 5, 2012

小猫和小虎

                          

        有一只猫妈妈带着两个小孩过日子。其中一个小孩是只小猫,是它亲生的;另一个小孩是它从森林边捡来,与亲生妈妈失散的小虎。
        两个孩子在猫妈妈的爱护与照顾之下,快乐地成长。它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非常友爱。大家都说它们长得很像:小虎满身条纹;小猫也满身条纹。小虎尖牙利爪;小猫也尖牙利爪。小虎身手敏捷,爱跳爱扑;小猫也身手敏捷,爱跳爱扑,此外,两个好兄弟都有长长的胡子。
        长大后,小猫已是大花猫;小虎也成了大老虎。两兄弟整天形影不离,一起练习跑和跳;一起捕猎食物。
        小猫和小虎在草地上玩腻了,想到森林里去打猎。猫妈妈知道了,对小虎说:“我放心让你到森林里去,你天生有这种本领,可以在森林里抓很多动物。”它转过头对小猫说:“对你,我就不放心,你和小虎不一样。你只能抓田鼠,青蛙。这是猫和虎不同之处,所以,你不能跟小虎到森林里去。
小猫点头答应,但是,心里却不服气。
小猫背着妈妈,与小虎一起走进森林。小虎向前一跳,咬死了一只大灰熊。小猫很羡慕小虎,忘了妈妈的叮咛,向另一只熊扑过去。灰熊抬起厚厚的熊掌,一掌就把小猫打死了。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小故事大道理》责任编辑冯杰)

启示:
        小猫忘本,明知猫儿的本能只配抓田鼠、青蛙,却妄想像虎兄弟一样,入森林猎灰熊,结果招致命丧灰熊掌下的可悲命运。
        这种固执无知,看不到潜伏着的危险,不肯听取忠言劝告的愚蠢性格是求生存的致命伤。待因而陷入险境,没有后退的余地时,后悔已来不及。
        今日的青年当中,有不少像故事里小猫的翻版。他们不自量力,只知羡慕别人的英雄作风,罔顾父母的劝告,待闯出大祸,不但自己遭殃,也令父母伤心。小朋友不能不以小猫的遭遇为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