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6, 2018

轻轻松松做个学佛人系列---孤零零的狐狸


随着社会转型,几乎每个华人家庭都出现人口减少的现象。我们小时,每一家有5,6个孩子是常事,我家兄弟姐妹就有18个。无论是早餐或晚饭时间,饭厅里闹哄哄,非常热闹。不但有人与你分享今天的饭菜好不好吃,在校中遇到快乐或倒霉的事,也有人与你分享与分担。所以,那时从没发生过学生因为压力而患上忧郁症,更没有学生自杀这种事。

众生的习性是有快乐的事,希望有人与你分享这份喜乐;遇到不幸的事,也希望有个肩膀给你靠一靠,有对耳朵在听你吐露心里的郁闷。就算听你诉苦的人没法帮你解决难题,结在心头的苦闷在倾诉过后,情绪有个出口,人就显著地轻松多了。

现代人的物欲多,生活担子变重了,一般华人家庭有三个小孩,就算是大家庭了。通常的家庭只有一,两个小孩而已。家庭成员少,热闹不起来,亲子间的感情不亲昵;双薪家庭,亲子接触的时间不多,感情淡薄。父母对子女的感情生活,知道得不多,槟城就曾有个医务繁忙的医生,送儿子出国读书,给他最好的生活,自以为已经尽了好爸爸的责任。儿子跳楼自杀后,他才从儿子朋友口中知道儿子心中的苦闷—— 一切都太迟了!

    反过来,父母年纪大了,儿女觉得自己小时,父母只送他们到安亲班给别人照顾,如今他们换个角度,送年老的父母去安老院给别人代他们照顾父母。就算想要亲自照顾年纪老大,没法自理的父母,也因为兄弟姐妹少,只由一,两人扛起这个重担,要停下来喘一口气也找不到替换的人,只好铁下心,把父母送去安老院做“三等”公民。(“三等”不是3rd class,而是让父母在安老院里“等吃”,“等睡”,“等死”。)

    这种现象不只发生在我国。有个时期,一些懂得精打细算,却不负责任的邻国人把他们有病的父母送进我国的医院,从此不见踪影。老人家病好了,没有人来接他们出院;老人家死了,没有人来领尸,医院依入院表格中填写的地址去通知,才发现不是报假地址就是搬走了。一个不孝的子女这么做,很多想甩掉老父老母的没良心子女跟着做,新闻就上报了。该国政府觉得他们的百姓这种无赖的做法很丢脸,于是立法捉拿不肯负起孝养父母,把包袱丢给我国医院的国人。这条新法令就是:“不肯孝养年老有病父母的公民算是犯法。”这才把丢弃父母的歪风纠正过来。孝养父母必须靠法律限制,是很讽刺的事,令父母失尊严。于是,渐渐地出现了年老病人患上忧郁症的社会病态。

    在欧美国家,子女没有孝养父母的天责。独居的父母老了,病了,死了,子女都不知道。往往等到尸体腐烂发臭了,邻居才报警。日本人虽然受中国孝亲文化的影响,但是日本老人的自尊心很强,不愿成为子女的包袱,宁可远离子女,搬到偏远的地方去住。死后才由警方收拾。这种做法有点像大象,老象知道死期将到,就会离群躲起来,死了也无需劳动小象们收拾尸体。

    经济能力强的日本老人为了让晚年过得有尊严,到国外找山明水秀的地方度过生命的后期。马来西亚在这方面帮了这些老人一个大忙,让他们移居养老,称为“Malaysia My Second Home Plan”。槟城 Tanjung Bungah Straits Quey 是这些乐龄外国人的第二个家乡,也同时为那一带的商店打开了赚外汇的商机。

    外表看来,这种安排好像双赢;深入去想,年轻时辛苦赚钱养大子女,自己年老了,却必须离乡背井,挥别老朋友与子孙,过着明月千里寄相思的孤独日子。有谁能体会得到这些生活在优美环境,天天看潮起潮落的老人心里的寂寞孤单:就像华衣美服裹着伤痕累累的躯体,真是情何以堪呵!这些孤零零的老人是生活转型的受害者,我们只能无奈地寄以同情。

    社会上还有一种自私自利,拖着现实嘴脸的小人物,他们把朋友当成谋取利益的工具,一发现朋友失去利用的价值,就像自私的子女在父母失去抚育价值后,想方设法甩脱父母一样,叫人看了心寒,有谁愿意与他交往? 

    这种被朋友唾弃的人心情愉快时没有人与他分享;遇到困难时,也没有人与他分担,他只能郁郁寡欢过一生。

    有一则故事《孤零零的狐狸》一针见血点出这种类型的人可悲:

    一天,黄牛看见一只狐狸在树下掉眼泪。看到它神情落寞,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黄牛走上前去慰问它。

    狐狸向黄牛诉苦说:“牛大哥,您看看,其他动物都有朋友,只有我孤零零的,您说,我能不难受吗?您能帮我吗?”

    黄牛搔搔头,试着从记忆里寻找狐狸曾经与谁做过朋友?它猛然想起,高兴地说:“eh,别伤心,您怎么会没有朋友呢?花猫不就是您的好朋友吗?”

    狐狸一心期待着黄牛能帮它找到谈心的朋友,一听到它提到花猫,马上皱起眉头,沉下脸色,失望地说:“哟!您说花猫哦?花猫曾经是我的好朋友,不过,那是一年前的事。我和它交往了一年多,它从来没请我吃过一次饭,哼,这算是那一门朋友呵?我早就把它甩了。”

    黄牛再动动脑筋,记得山羊也曾经与狐狸交往得很亲密。狐狸一听到“山羊”两个字,气得鼻子冒烟,忿忿地说:“别提山羊啦,一听到它,我就满肚子火。”黄牛看它的表情,愣了一愣,问道:“怎么?又甩一个啦?”

    狐狸气昏了头,听不出黄牛带讽嘲的语气,只顾发脾气,激愤地吼:“山羊那不是东西的东西!它不但曾经是我的好朋友,还与我结拜呢!只是,它不曾给我一丁点的好处,这种结拜兄弟要来干嘛?我早就把它踢出我的生活圈子了。”

    黄牛摇头叹息,话头一转,说道:“我记得你曾经和大黑猪交情好得不得了,不是吗?”狐狸撇一撇嘴,轻藐地说:“别提大黑猪了!我是倒了十八辈的霉头才交上这个朋友!”

    黄牛莫名其妙地看着狐狸,狐狸理直气壮地叫嚷:“好像大黑猪这样不能给朋友一点甜头的朋友,只是浪费时间而已,我真后悔交上它。”

    黄牛终于听懂了,“原来你是因为没法从朋友手中得到好处,一个一个甩了它们,今天才落得孤零零,独自在树下掉眼泪?”

    狐狸振作起来,对黄牛说:“你说对了!您肯同情我,听我诉苦,是一位对朋友热心慷慨的人,今天遇上您,算是我和您有缘,您肯做我的朋友吗?”

    黄牛胸有成竹,对狐狸说“好哇,我看得出你交朋友的目的是要人家送你东西,现在,我正好有个东西要送给你,我们就交一次朋友吧!”

    狐狸一听说黄牛要送它东西,高兴地抹干眼泪,满怀喜悦地笑到只见牙齿,不见眼睛,问黄牛:“好朋友,您要送我什么东西?”

黄牛冷冷地回答:“我要送你一句话。”然后慎重其事地指着狐狸的脸,慢条斯理地说:“你真活该!”说完转身走开,留下大失所望的狐狸愣在树下掉眼泪。

三种孤独的人当中,双薪家庭的子女年少时没人陪伴;有心事时没人引导开脱。那是家庭制度造成的问题;年老的父母被送进安老院,孤独过余生,那是社会问题;只有老想占人便宜而失去朋友的狐狸是咎由自取,要怪只能怪它自私自利。

    人与人相处,必须同甘共苦,交情才能在有福同享的欢笑中靠得更紧;在有难同当的泪水里贴得更牢;在同舟共济中滋长、茁壮;只想别人给你好处的人迟早会像故事里的狐狸,嫌弃人,也被人唾弃,只配站在树下,孤零零地掉眼泪。

Wednesday, August 29, 2018

老鼠听经


        清朝浙江杭州武林门内,有一座庵堂,住持静然尼师是位有修行的比丘尼。

        顺治五年的元旦,清晨时分,庵堂里正忙着准备作早课,佛堂里突然传来一阵老鼠的吱吱叫声。大家循声寻找老鼠的踪影,果然发现一只老鼠躲在横梁上。

        静然尼师对老鼠说:你竟然站得比佛像还高,那是对佛不敬,赶紧下来!见老鼠没反应,尼师又劝道:你若是为了要听经而到佛堂,可以到我身边来。老鼠依然不动,只站在梁上探头探脑,像是在窥探四周的环境是否安全,片刻之后,就逃走了。

        尼师们开始作早课,老鼠听到敲木鱼的声音,又跑出来。它似乎听得懂静然尼师的训诲,为了对佛菩萨的尊敬,不再高踞横梁,轻轻溜到门边听经,继而逐步靠近尼师的身边,最后竟爬到供桌上,伏在经书旁,全神贯注听尼师们诵经。

        早课完毕,静然尼师对老鼠开示道:你有善根,懂得听经,真是难得。听经的功德殊胜,不但能消灾增福,还能回向往生净土,离苦得乐。老鼠用低叫声回应后,就缓缓离去。

        从那天开始,老鼠一听到木鱼声就跑来听经。直到一年后,有一天,作完早课后,老鼠吱吱叫着走向佛像前,向佛像顶礼三拜。在场的人见老鼠也会拜佛,觉得不可思议,一窝蜂靠拢围着看这只爱听经、会拜佛的老鼠。只见老鼠拜完佛后,转身向静然尼师顶礼,接着就站立在原地,一动也不动。

        过了片刻,人人仍然好奇地围拢着,等着看老鼠下一步还要做什么?静然尼师俯下身仔细观察,欣然宣布:阿弥陀佛,它已往生了!接着带领尼师们念佛送它往生西方净土。

        几天后,直立在供桌上的老鼠的肉身坚硬有如石头,还不断散发出旃檀的香味。在场人人都不信没法具足信愿行三资粮的老鼠能坐化往生。静然尼师开示说:无信行,它就不会来听经念佛;无愿力求生西,它如何能预知时至?可见它确实有修行。于是叫弟子做小木龛为棺,在庵堂后院造一座塔,以出家人的礼仪把老鼠葬了。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护生漫画集》(湖堧杂记)慧长改编)

温馨提示: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终能成佛,就算是堕畜生道的老鼠,只要有善根、肯接受教导,一样能往生西方净土。        

      《妙法莲华经》里,常不轻菩萨视人人为未来佛而敬之,挨骂、挨辱都不放在心上,只因在他眼里,这些骂他辱他的人都将有成佛的一天。这种忍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众生平等,不因对方的身份卑贱而轻视之;不因对方的智慧不如我而鄙夷之;不自恃万物之灵的身份而对畜生道的众生予辱予杀。

       这则故事给世人最大的启示是切切莫歧视比我们不如的人或物。眼前不如我的人,只要肯力求上进,有朝一日,就有可能远远超过我。与其到时才愧疚一时失算,不如用平常心看待生活中遇到的众生,不需有有多余的赞赏,也不必仗势蔑视境况不如我的人,心境宁静就是福。

       

      

Thursday, July 26, 2018

悲秋老猿激起慈悲心


        楚王为了排遣宫中郁闷的生活,每年一次,在暮春的清晨带队狩猎。这一年一度的出巡狩猎盛举中,楚王在大将军与骑兵们拥簇之下,坐在辇驾里,浩浩荡荡向原野出发。

        楚王的狩猎大队中有一位名叫养由基的大将军,他的箭术百发百中,是楚王的宠信。这一天,狩猎队伍一步入原野,林中兽类顿时四处奔跑逃命。楚王来到一棵参天古木之下,仰头看到一只老猿躲在树上,命令养由基将军把老猿射下。

        老猿在树上仿佛听得懂楚王的话,见到养将军纵骑而出,急得掩脸而泣,泪珠滚滚,一面发出哀啼。楚王看到这不平凡的一幕,连忙挥手止住养将军,自言自语说: “这是怎么一回事?这只猿猴为什么不急急逃命,反而掩着脸哭得这么悲伤,那岂不是坐以待毙吗?

        养由基向楚王施礼禀报说:“这品种的长臂猿行动敏捷,能一攀冲天,只因知臣箭无虚发,老猿明白自己已老,自忖这一次必然躲不过,势必死于臣手,所以悲泣。”

        楚王听了,感慨万千,想到蝼蚁尚且贪生,众生谁不惜命?若能自保,谁愿坐以待毙?老猿一生自卫力强,如今年老,没能逃得过强矢而掩面悲泣。老猿悲秋,激起楚王的慈悲心,立即下令属下终止狩猎,驾返皇宫,楚王的仁慈深获国人歌颂赞扬。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护生的故事》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

温馨提示:

        心怀慈悲的人,感触比一般人敏捷,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常用同理心看人看事而做出适当的安排。悲秋的老猿就是因此激起了楚王的慈悲心而躲过一劫。

        从另一个角度看:试问世间有谁能逃得过生老病死的定律?有什么东西不沿着成住坏空的老路走?楚国国势再强,楚王终有衰老的一天;世事无常,养由基将军未必能永伴在旁护驾;宫阙里利害斗争如暗潮汹涌,胜者为王,败者死无葬身之地,楚王岂会不知?有远见的君王,嘴里不说,谁的心里没有这盘棋?每一个繁华盛世都得靠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成。楚王的慧眼,哪有看不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所以他对老猿无力躲过外祸时的悲怆,感触倍增,慈悲之心,油然而生,他的慈悲心获得国人歌颂赞扬。
        楚王深谙以威武慑人,不若以慈爱服人,不愧是一位兼具慧心及远见的君王,足为后世的典范。

Tuesday, April 17, 2018

老鼠分乳酪


        胖老鼠与瘦老鼠结伴去寻找食物,看到屋主人把一块乳酪放在桌上,两只老鼠爬上桌,想要偷乳酪。乳酪太大块,两只老鼠抬不动,瘦老鼠躺下来,四条腿抓住乳酪,由胖老鼠咬住它的尾巴,连鼠带乳酪拖进鼠洞。

        乳酪太大块,进不了鼠洞,只好再去偷一把刀来切。为了公平起见,量了再量,把乳酪切成一分一厘都不差的两块,两只老鼠各分一块,皆大欢喜。

        胖老鼠看看瘦老鼠手上的乳酪,觉得瘦老鼠分到的乳酪比它的大,直嚷着不公平,坚持着要对换。它的嗓门大,瘦老鼠怕惊动屋主人,只好妥协。刚刚才换了,胖老鼠得意地看看自己手中的乳酪,再看看对方手中的乳酪,奇怪,怎么瘦老鼠手中的乳酪还是比它的大块?大声抗议:“不对!不对!你分得的乳酪怎么还是比我的大块?”

       在胖老鼠坚持 着一换再换之下,瘦老鼠觉得不耐烦,又怕屋主人回来,被捉个正着,落得两败俱伤,愤愤地说:别胡闹了,干脆找个公证人来分吧。

        这时,有一只猴子溜进屋里,探头进来想要找食物,看见两只老鼠在争执。老鼠就请猴子帮它们公平地分乳酪。狡猾的猴子听到胖老鼠呱呱叫,骂瘦老鼠拿的乳酪比它的大块,就把瘦老鼠的乳酪拿过来,装模作样地掂一掂,点点头,呣一声,然后狠狠地咬了一大块

        瘦老鼠的乳酪明显地比胖老鼠的小了很多,它不服气地抗议对它不公平。为了公平 ,猴子在胖老鼠的乳酪咬两口。

        就这样,这边咬一口;那边咬两口。两只老鼠辛辛苦苦偷回来的乳酪被猴子吃光了。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一场辅导讲座会上譬喻的故事)

温馨提示:

        两只老鼠冒着生命的危险偷乳酪,再辛辛苦苦拖回洞,结果却因为爱比较谁的乳酪比较大块,斤斤计较,不服自己所得的乳酪“看起来”比较小块,以致让猴子有机可趁占尽便宜,乳酪还没搬进门,双双连一点一滴的成果都还没尝到,乳酪已被猴子吃光了!

        这则故事教我们:遇事总爱比较,斤斤计较怕让人占了便宜,越是怕吃亏的人最后越是吃大亏!

 

 

 

 

Monday, January 22, 2018

物尽其用


        佛陀见弟子的僧袍确实已破得不成体统,就送他一件新袍。弟子离去后,佛陀为了要看看徒弟如何处理旧袍子,就到弟子的寮房去。见到弟子,佛陀问他:“新袍穿起来可舒适?还有所欠缺吗?”

        弟子向佛陀行礼毕,诚恳地回应道:“谢谢佛陀。新袍穿起来很舒适,弟子已不再有别的要求了。”

        佛陀问道:有了新袍,那你怎么处置那件破旧的袍呢?

        弟子回答道:禀报佛陀,弟子用那件旧袍替换已破烂的被单。

        佛陀点点头,继续问道:那破烂的被单报销了?

        啊!不,被单虽然破了,不能保暖,但是,弟子把它改成一幅窗帘还绰绰有余呢!

        那旧窗帘呢?丢了?

        哦,不,弟子把旧窗帘撕成四片,替代了厨房的抹布。

        旧的抹布不能再用了?

        旧抹布没法再用,所以弟子把破旧的抹布绑在杆上就可以用来抹地板。

       破烂的地拖布终于不再有其他用途了吧?

        佛陀,地拖的布确实是太破烂,弟子小心挑出还能用的线,搓成灯芯。佛陀您房中那盏灯的灯芯就是用旧地拖布的线搓出来的。

        佛陀听了,心生欢喜----他的徒弟十足遵循他的教导,善于物尽其用,不浪费资源。天下万物皆各有所用,只要你肯动脑筋,你就能为他们寻找出他们的功能。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一则网络贴文)

温馨提示:

        今时今日,环保的口号处处闻,人人都以做环保尖兵为荣,也确实看到世人开始懂得珍惜资源,这是可喜的好现象。问题是一触到面子问题、怕输文化,满口环保的人,行为就顿时与环保背道而驰。

        走在时代尖端的女士,衣着用物不肯落人后,于是,还能穿、还能用,却跟不上潮流的衣物用品被打入冷宫了;为了表示阔绰,不少食物被剩留在碗碟里,糟蹋了;来自暴发户国家的子民为了怕输,吃自助餐时尽把食物光,结果吃不下,浪费了,不但暴殄天物,还惹来恶名,也丢了他们国家的脸!

        佛陀时代,没有人讲环保,也不见有人在做环保回收,但是,佛陀教导弟子们物尽其用;弟子也自动自发,没有辜负佛陀的教导。佛已入灭,佛陀的教育依然流传,无需口号,也无需从旁监督。但愿天下众生都能与之共勉!

 

 

 








Friday, October 27, 2017

稀世的国宝


        西元前四世纪,意大利有个名叫皮斯阿司的年轻人,因为冒犯了国王而被判绞刑。

        最叫皮斯阿司放不下的是死前没法见到远在百里外的母亲一面。他渴望能向自己没法给于养老送终的母亲道歉。

         国王知道了这件事,被皮斯阿司的孝心所感动,特别开恩,答应让皮斯阿司回家与母亲见面,只是,他也给皮斯阿司出了一道难题:他必须找一个人来代替他坐牢,如果他在绞刑期没回来,还得代他受刑。

        试问有谁肯无端端代人坐牢?何况如果皮斯阿司失约,还得冒着受绞刑的危险?国王所开的条件难倒了皮斯阿司。正在他感到绝望的时候,他的朋友达蒙竟然承诺愿意接受国王的条件顶替皮斯阿司受罪,让他回家与母亲诀别。

        日子在大家屏息等着看事情的发展中过去,完全没听到皮斯阿司的消息。眼看刑期就快到,仍然不见动静,人人都深信达蒙上了皮斯阿司的当,白白做了替死鬼。

        达蒙在风雨交加中被送往刑场的路上,冒雨围观的人不是为达蒙感到不值;就是笑他傻,拿生命开玩笑,只有刑车上的达蒙一脸慷慨就义的豪情。

        在围观者议论纷纷中,追魂炮点燃了、绞索也已套在达蒙的脖子上了,有人惋叹、有人不忍,每个人的心里却都一致在责备皮斯阿司卑鄙、出卖朋友。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皮斯阿司的身影在风雨中飞一般地跑过来,一面高喊着:我回来了!

        这感人的一幕撼动了每个在场者的心,消息也火速传到国王的耳中。国王亲自赶到刑场,他要亲自见证国内优秀子民:一个对朋友有坚定的信心,肯为圆成朋友行孝的宏愿而坐监,就算朋友赶不及回来,他也无怨无悔为他而丧失生命;另一个忠孝仁义一项都不缺:他忠于对国王的承诺、对母亲尽孝、对肯冒生命危险帮助他的朋友仁义,有如此子民,国王感到无限自豪。他亲自为达蒙松了绑,亲口赦免皮斯阿司的罪。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小故事大道理(诚信篇)》黄润之主编 培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

温馨提示:

         凡夫都有私心,试问有哪个父母会乐意见子女学达蒙一样,挺身而出,代尽孝的好朋友坐牢,甚至可能因好友失约而代替他受死刑?今日的父母谁不期望子女都能成龙成凤,更甭期望他们肯让子女为成全别人,牺牲自己。

        自我心重,惹祸上身的子女只会怨天尤人,生死关头,有多少人会为了自己没法给父母养老、送终而赶百里路,回去向父母致歉?溜出法网束缚后,能克服人性的自私,愿意守信用回去受刑的人也已不多见。

        仁义爱民的君主已稀有,懂得欣赏子民的优越素质,肯缩小自己,“亲手”为达蒙松绑;“亲口赦免皮斯阿司的罪,用行动勉励年轻人为国人立下忠孝仁义的典范,这种国王更是难得。

        这则故事很感人,故事的角色更值得我们模仿:达蒙对朋友有坚定的信心,肯为圆成朋友行孝的宏愿而坐监,就算朋友赶不及回来,他也无怨无悔为他而丧失生命;皮斯阿司忠孝仁义一项都不缺,他忠于对国王的承诺、对母亲尽孝、对肯冒生命危险帮助他的朋友仁义;国王懂得欣赏子民的优良品质,肯缩小自己,“亲手”为达蒙松绑;“亲口赦免皮斯阿司的罪,用行动勉励年轻人为国人立下忠孝仁义的典范。这三位都是稀世的国宝!

       

Sunday, October 15, 2017

贪泉


        离广州三十里左右的石门有一泓泉水,名叫贪泉。当地的人都深信凡喝过贪泉水的人都会变得贪婪无比。

       自古以来,官吏最忌被视为贪官污吏,所以对贪泉有禁忌,总是远远避开。就算必须从泉边经过时口渴难耐,都宁可极力忍住,谁都不敢取贪泉的水止渴,以示清廉。

        东晋吴隐之被派到广州当刺史,他走马上任时,路经贪泉,随从把这一向来官吏对贪泉的禁忌告诉他。谁知随从期望他入乡随俗的话反而引起他的好奇,他想近前去看个究竟。吴隐之一看那被渲染得让官吏视如洪水猛兽的贪泉只不过是普通的山泉,便蹲下身,用双手捧起泉水凑近嘴边。随从看到他要喝贪泉的水,无不大惊失色,急忙劝止他道:“大人,贪泉的水万万喝不得!”

        吴隐之看到随从焦急的模样,不禁哈哈大笑。他无动于衷,照喝不误,接着向随从解释说他认为贪与不贪在个人的品德,与泉水无关。生性贪婪的人,就算没喝贪泉的水,一有机会,仍然会贪赃枉法,掠取非分的财物;生性清正廉洁的人,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依然清廉不贪。他还赋了一首五言绝句《酌贪泉》:“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以明志。说古来有人认为有谁喝了贪泉的水,就会萌生牟取千金的念头,聚敛无餍,贪得无止境;设若拿贪泉水给视富贵如浮云,弃帝王宝座如敝屣的伯夷与叔齐两兄弟喝,他俩必定不会改变初衷,品德高尚如故。

        东晋社会风气糜烂奢华,贪官敛财的现象普遍,吴隐之在这股浊流中粗茶淡饭,生活简朴。他不但本身清廉节俭,也立下典范,属下官员都不敢贪赃黩货。他一扫当时的歪风,深受百姓的爱戴,也流芳千古。吴隐之用行动证明了本质不贪,贪泉水不会改变高尚的素质!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副刊的一篇佳作《出淤泥而不染的吴隐之》)

温馨提示:

        吴隐之说得对,贪与不贪全操纵在人的品德,与泉水无关。食物饮料取道口腔,进入肠胃,最后或化为人体营养,或化为粪尿排出体外。就算不洁、带菌,顶多只能致病,绝没可能影响吃喝的人的操行与意念;贪念则是人的情操。眼睛接触到想要的东西、意识里油然产生想要霸占的贪念、脑筋随即编排出攫取的策略,或强权霸占、或耍手段豪夺巧取,为达目的,无不用其极,衍生出复杂的社会问题,所以,贪是高踞三毒(贪、嗔、痴)之冠的意业。

       贪婪之徒中饱私欲之余,不责怪自己自私的恶行,反过来嗔怪泉水陷他于不义,那是强词夺理推诿罪名,敢做不敢当,临入棺材还要拉个垫背的人,理应罪加一等!

        天下的泉水只有清与浊之分,不可能有贪与廉之别。广州石门的贪泉只因曾被贪婪之徒所饮用,竟代不负责任的恶徒扛起莫须有的罪名,何其无辜啊!

Thursday, September 21, 2017

诚实是助人成功的美德


        安东尼凭着良好的资历与优秀的考试成绩应征雅利安公司招聘高级职员,成功进入十名复试者之一。饶是如此,他依然很紧张,因为要在美国环球广告代理公司谋职本来就不简单,何况复试是由全球闻名的大企业家贝克先生所主持。这位从报童出身,直闯上美国最大的企业家宝座的贝克先生,人生经历丰富,处事精明能干,观察人事物眼光锐利,在他的面前,应征者的缺点难以遁形。

        复试当天,安东尼一走进会客厅,坐在沙发正中的主考官便站起身,表情激动地迎向安东尼,一面快步向前,紧紧握住他的双手,说:是你!原来你就是安东尼!安东尼认得出那人正是贝克先生,却不明白他怎么会有这种热情而熟稔的表情。

        不等安东尼开口,贝克先生紧接着说:我找你找了好久,没料到来应征的人原来是你!贝克先生又惊喜又兴奋,转头对在座的其他几位考官说:“先生们,让我来介绍,这位就是救我女儿的那位年轻人。

        安东尼有如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搞不清自己何曾救过贝克先生的女儿?不容他提出心中的疑问,贝克先生已经一把将他拉到沙发前,让他坐在自己的身旁,继续对考官们说:只怪我划船的技术差,才会让女儿跌进密西西比河里。要不是幸运遇到这位年轻人,我女儿就没命了。继而转头对安东尼道歉,真抱歉,当时我的心太急,只顾着照料女儿,竟然忘了向你道谢,也来不及请教你的大名,你就离去了。

        安东尼好不容易才有机会开口,他不急不缓的对贝克先生说:贝克先生,也许您认错人了,我以前从没见过您,也不曾救过您的女儿……”

        贝克先生语气肯定地说:年轻人,难道你忘了吗?四月二日,在密西西比河公园,我的宝贝女儿跌进水里,你奋不顾身下水救人……我没认错人!我永远不会忘记你脸上的痣!”

        安东尼指正他说:“贝克先生,您肯定是认错人了。四月二日我没到密西西比河公园;也不曾救过任何人。对安东尼的作答,贝克先生愣住了,但他随即笑着对安东尼说:年轻人,我很欣赏你的诚实。

        几天后,安东尼就接到成功被录取的聘书。

        一天,安东尼与人事部主任戴维先生闲聊时,关心地问戴维先生贝克先生可曾找到救他女儿的年轻人?戴维先生不禁失笑,回答道:女儿?贝克先生根本没有女儿!有七个应征者就是因为他的女儿而被淘汰出局的!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小故事大道理(诚信篇) 黄润之主编  ;培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

温馨提示:

       十名复试者当中,若有谁曾救过贝克先生的女儿,这正是贝克先生报恩的良机,肯定能顺利通过他所主持的应征复试。懂得投机取巧的应征者一旦被误认为是他女儿的救命恩人,岂肯轻易错过?当中七个应征者就因为以为有机会冒充而被淘汰出局。他们看似栽在贝克先生设计的陷阱,实际上是败在自己不诚实的行为。

        安东尼不屑冒名邀功,就算贝克先生一再认定他是女儿的救命恩人,却据实以告。这种不邀功、不用欺诈手段谋取自身利益的诚实品德正是公司聘用人才的首要条件。安东尼被录取是他之幸;也是公司获得个优秀职员之幸。

        人类的智慧越开发,社会的竞争越激烈,越多怕输的长辈会灌输子弟以走捷径的伎俩。殊不知捷径有可行,也有不可行,稍有偏差,会促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恶果。那七个走捷径而闯进死胡同的应征者可为世人的警惕。年轻人应以安东尼的品德为楷模,牢牢记住:诚实是助人成功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