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12, 2015

生活处处有智慧


        有位禅师买了一面镜子,徒弟边擦着镜子边说那面镜子是劣质货。禅师笑着要徒弟别小看那面镜子,夸张地说镜子可以当老师!

        徒弟嗤之以鼻,轻蔑地对镜子喔一声。

        禅师转个话题,问道:“不论什么东西,放在镜子前面,都能映现麽?”

        当然能。徒弟不明白禅师为什么问这种浅显的道理。

        “东西拿走后,镜里还留下影像吗?”禅师继续问。

        当然没有啦。

        禅师说,这就对了!这就是生活的智慧啊!”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东禅佛教学院月刊#75》《幸福在大众中求》作者永光法师  )

温馨提示:

       生活中,每个人拥有的可不少,却总听到有人在喟叹物质匮缺。不信请扪心自问,谁没拥有父母兄弟?谁真正穷得没有粮食果腹、缺少衣物蔽体?既然亲情衣食都不缺,怎么能说是物质匮缺?说这种话只因为忽略了生命镜子里的映像而已。能平心静气看握在手中的富足,及时珍之惜之,生活就不再有匮缺,生命就不再有遗憾。

        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遇到四大不调时,转个念头,想到我生之前,这个世界何曾有我?我死之后,世上自然不再有我,就如将置放镜前的“我”被移走了,镜子里的“我”也跟着消失一样的道理,明乎此,生无可喜;死亦无可悲,彻悟生命的有无,能提放自如不执著,这就是生活的智慧!

       提示生活智慧的,何止一面镜子?它其实无所不在,只待我们用慧眼去发掘,生活中无处不蕴藏着智慧!

Thursday, May 28, 2015

阎王老子的三封信


        张华茂在饮冰室里遇到老友陈大明。十多年没见面,大明已晋身饮冰室老板。老友邂逅,相约在打烊后促膝畅谈。

        谈起近况,大明劝华茂学佛。华茂虽也有意学佛,但是记挂着还有三件大事未了,第一是父母死了,尸骨还没入土;其次是儿子未婚,女儿未嫁,为人父母责任未了;其三是家财还没分配妥。待这三件事都办好才学佛还不迟。

        大明不以为然,他认为学佛要趁早,他同样也是三件大事还没完成,依然可以学佛。华茂坚称他要先把所有的事安排好才学佛,如此一来,才能一心一意,不用拖泥带水。见没法说服华茂融入佛法,大明也无可奈何。

        三天后,华茂的女儿匆匆忙忙地来找大明,哭哭啼啼报死讯,说她爸爸临命终时交代她找大明替他安排后事。华茂的死,给大明感触良深,真的是黄泉路上无老少,世间事如此变化莫测,人怎能不把握当下啊!

        华茂死得心有不甘,怨阎王说他还有三件事没做,怎么事先没通知就要他来。阎罗王说他早已亲自发了三封挂号信。华茂一头雾水,说他一封都没收到。阎罗王于是问他的假牙是什么时候装的?那就是第一封信呀!佩戴老花眼镜是阎罗王发出的第二封信。白了头发则是阎王发出的第三封信。华茂这才恍然大悟,他记得清清楚楚:自己40岁装假牙、45岁开始戴老花眼镜、52岁白了头发,原来自己一步步踏入老境却没有警觉,不能再怪阎罗王没通知。他这时只怨自己没有听取大明的劝告,错过了学佛法的良机,一心只知忙俗务,不曾为自己造福田,如今三头未了命已勾,魂归地府悔已晚。

        华茂一生不知广结善缘,悭贪不舍,为富不仁,如今无常一到,所累积财富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他随业受报,被打入饿鬼道,后悔已来不及。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三则因果故事》钟健平绘图 中华印经协会出版)

温馨提示:

        人的寿命一天天在递减,老的征兆随着岁月流逝一一摆上台。只是现代的人靠着新科技,牙齿掉了,装上假牙;视线模糊了,配上眼镜;头发白了,染得乌溜溜的,生活上比古人舒适顺遂,实际上不知老之已至,以致失去及时警戒自己去修心养性、广积福德,待无常到来才手足无措,是祸不是福!

        听故事,学做人,从华茂的遭遇,我们应该时时警惕自己,黄泉路上无老少,无常何时到来无人知,我们必须随时准备面对。有机会造福时,切莫懈怠推延;能助人之处,千万别轻易放过。处处结善缘,积极积福德,一旦无常至,就能坦然无惧去面对。

       

       

        

       

Tuesday, May 12, 2015

放下才能解脱


        佛陀住世时,有一天,有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双手各拿着一个花瓶到佛前献佛,祈求佛陀开示。

        佛对黑指说:“放下。”黑指顺从地把提在左手的花瓶放在地上。

        佛再对他说:“放下。”黑指再放下右手里提着的花瓶,一面等着佛陀开示,谁知佛陀一再叫他放下。黑指看着已经空空的双手,感到莫名其妙,问佛陀道:“我已遵命把双手里的花瓶都放下了,请问佛陀,还要放下什么?”

        佛陀对他说:“我并没叫你放下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注1)、六尘(注2)和六识(注3)。人只能在把这些统统放下之后,才能从生死的桎梏中得到解脱。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师父开示时引用的佛教故事)

温馨提示:

        佛教徒在遇到烦恼时,脑际自然而然浮现“放下”两个字。“放下”两个字说起来轻松,要真正放下可并不容易。

        世间人从懂事以来,对握在手中的物资、意识里要达成的目标,都有一分的执著,有多少人能轻易放下?

        学生为发愤图强而废寝忘餐,不但要攀高峰拔头筹,也提防同学攀越,深受患得患失的心理所煎熬;商人被诱人的利润紧绷得不留一线缝隙,他们费尽心思,为成为业界的领头羊而耍手段斗心机,哪个商人不是在计算机前绞脑汁?要他们放下,谈何容易?政客为争权夺利而勾心斗角,就是在梦里,也不择手段在寻对策,能放得下吗?

      放下”不容易,才显得能放下的可贵。佛陀说人能放下六根、六尘、六识,才能从生死的桎梏中得到解脱,不只是对黑指开示,也是在对世人说法。

        还在为生活钻钻营营的众生唯有从“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的理念下手,看透人生都是生没带来,死带不去,世间的荣华富贵乃是镜中花,水中月,对世间的人事物自然就得之不喜,失之不悲;不受占有欲所操纵,人与人之间没有纷争,人世间就少了硝烟,如此一来,物资上淡泊名利;感情上不再执著,“放下”就不难了,愿与大家共勉!

 

注1,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

注2,      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六尘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

注3,      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而生的见、闻、嗅、味、觉、思的了别作用。因为是八识中之前六识,所以常被称为前六识

 

Wednesday, May 6, 2015

鬼影


       古时候,一座名山上有一间寺庙,寺庙里有一间房间听说闹鬼,住在那间房的僧人不堪其扰,搬到别处去住,那间房一直空着。

        有一天,有位来自远方的僧人要求挂单,除了那间闹鬼的房间,寺庙里委实挪不出房间收容远方来的僧人。师父不想用闹鬼的房间招待来客,但是要求挂单的师父只求有个地方休息,并不挑剔是怎样的房间,师父无奈,带他到房间,坦白告诉他房里有鬼骚扰人,要他有心理准备。  挂单的师父心想,若真的有鬼,他更应该念佛诵经超度他而不是怕了他,于是心安理得地住进去。

        那天晚上,又有一位僧人到来要求挂单,庙里的师父同样地安排他住进那间闹鬼的房间,也告诉他那间房间闹鬼。第二位僧人也不以为意,自认可以降伏鬼。

        先住进来的僧人端坐在房子中间,等着鬼光临。当他听到推门声时,认为鬼果然来了!他要给鬼下马威,便起身用力挡住门,让鬼推不进来;门外的僧人见门推不开,以为鬼在戏弄他,为了不甘示弱,也使足力道拼命推。里面和外面的僧人各自使尽力道,一个拼命推;一个拼命顶,双方拉锯,各不退让。

        僵持了很久,门外的僧人终于把门推开,跨进屋里。房间里没点灯,一片黑漆漆,两位僧人互相把对方当成鬼,扭住对方,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了起来。这样不停地打,整整打了一个晚上,直到天亮了,两人在阳光中看清对方的面目,才发现原来是曾经在一起学佛的同道!不由得又羞又愧。

        天已大亮,寺庙里的僧人都敢出来观看,忍不住哄堂大笑。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东禅佛教学院月刊#75》《无我》作者慧尚法师)

温馨提示:

        世上到底有没有鬼,见仁见智,信者说有;不信者说无。不过,心里一旦有鬼,则必然鬼影憧憧,被骚扰得不得安宁。

        故事里寺庙那间闹鬼的房间一被定位,鬼的影子就植入两位先后到来挂单的僧人心中,他们不加以考证,就直接把对方当成鬼,结果成了笑柄,不就在告诉我们鬼影所造的祸其实比鬼更可怕?

        心怀叵测的人看穿了人性这种弱点,为了达到不良的目标,利用鬼影煽动人心,搅得人心惶惶,任由心里的鬼影指使着,把旁人当鬼来扭打,他则在一旁坐山观虎斗,等着收渔人之利。

        这种鬼影在阳光下无法隐遁,两个僧人就是在天大亮后看清了对方是同道,误会才冰释,所以,只要人人心里亮起一盏灯,心怀叵测的人就没法施散播鬼影的伎俩了!

       

 

Thursday, April 23, 2015

贪多嚼不烂


        有一 天,宁静的森林突然喧嚣起来,原来是一群动物聚在一起,正在安排动物学校应开办什么课程。事关下一代的福利,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孙能拥有最完备的生活智慧?所以,林中动物都踊跃地提供意见。

        鸟儿说飞翔是基本的生活技能,无论行动、猎取食物或遇强敌时逃命全得靠它,非列入必修科不行;老鼠说挖地洞的本事不但是觅食物的管道,也是匿身避敌的保命途径,最为实用,是一门非学不可的技能。其他动物也纷纷把它们认为重要的求生技能列入教学课程,结果,课程兼收并蓄,包罗万象,每一科看起来都很重要,都非学不可。

        在强制性地教导之下,小动物们要学的技能可不少。老师教得很详尽,学生们也学得很积极,谁知考试的成绩却令大家非常失望----原本飞翔该拿到优越成绩的鸟儿为了练习挖地洞,羽毛都破损折断,地洞挖不成,也没法飞行了;老鼠为了学飞翔,从树上跌下来,四肢的骨头都损伤了,行动尚且有困难,更甭提挖地洞;其他的动物也因为学习不属于它们专长的技艺而致两头不到岸,原本稳操胜券的科目都考个满江红,远离达标的水平。

        教育体制包罗了完善的课程,每一科都由专才不遗余力地教导,小动物们也认真地学习,效果却如此不堪,动物们搔破头皮也想不出问题出在哪?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一则教学研讨会中听来的故事)

温馨提示:

        天生万物,各有其谋生的专长,想要兼收并蓄天下所有的技能于一身,贪多嚼不烂,结果过犹不及,反而不美,是办教育的大忌。

        社会越进步,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尖锐,恨铁不成钢的父母最怕他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点,但望能将各门技能一股脑儿灌进他们孩子的脑袋。从我多年的教学经历中,我看到学生放学后,还来不及喘一口气,便得穿梭于各科补习班。有的甚至从三语、科学数理直补到史地;周末还得上电脑班、学绘画、书法班、弹钢琴、练跆拳道……简直无所不学,无所不补。

         这些学生就像森林动物学校里的小动物,被迫把各门技能生吞活剥吞下肚,贪多嚼不烂,学习得太沉重,结果,有的越补越漏;有的从此视学习为畏途,教育还能奏效吗?

 

Thursday, March 26, 2015

维多利亚女王上了一课


        据说,有一天,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王夫斗气,王夫负气回寝室,闭门不出。晚上,女王回寝室,不得其门而入,只好敲门。

        王夫在门内问:“是谁?”

        维多利亚女王高傲地回答:“是大英帝国女王。

        门内没有反应,留下女王尴尬地站在门外,她再次敲门。门内依然问是谁?女王按捺住性子报上名字维多利亚女王。门里还是没有动静。

        两次尝闭门羹,女王气势被挫,不得不放下架子,柔声回答道:“是你的妻子。”房门应声开了。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一场“美满婚姻讲座会”中引用的小故事)

温馨提示:

        贵为女王,维多利亚女王家里也有本难念的经,她与夫婿也会为生活琐事发生龃龉。夫妇闹意见就像唇与齿相磕,是牙齿错手咬伤了嘴唇?或是嘴唇挡路,招致被牙齿误伤?外人分不出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己见,也说不清是公有理或是婆不差。在互不相让的情况下,地位高的一方往往倚仗身份地位自以为是;弱势的一方则耍出无声的抗议----王夫耍出的招数是锁上房门,将女王关在门外!

        门与锁不受人事地位所威胁,它们只听命于操纵着它们的那只手,无论是“大英帝国女王”或是“维多利亚女王”,它们都不买账,只在王夫肯开门给“他的妻子”时才让路。女王并不笨,经过这一役,她应该知道当她放下身段时,她已在自己前面给自己挪出了活动的空间,纾缓了逼进死角的窘境。

        人事纷争中,很多危机就是在肯低头、愿让路的情况之下有了转机!

       

Sunday, March 15, 2015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有个猎人安置了一个捕兽器抓黄鼠狼。当他看到所设陷阱果然成功地抓到黄鼠狼,很兴奋地冲向猎物,谁知捕兽器里不见黄鼠狼的踪影,只有一张血淋林的黄鼠狼皮。

        猎人循着地上的血迹去寻找黄鼠狼的下落,来到了黄鼠狼的窝巢,只见一只没有皮毛的黄鼠狼已倒毙在窝前地上,它的 孩子正在吮吸它的奶水。猎人不由得震撼,原来黄鼠狼被捕后,心里挂念窝里嗷嗷待哺的孩子,使尽全力撕开自己的皮,挣扎着逃回窝,即使伤重也要给孩子哺乳。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小故事大智慧全集》蔡礼旭老师讲述华藏讲记组整理净宗学会出版)

温馨提示:

        人类常以生为万物之灵而自视甚高,以为有权利残害畜生道里的众生去满足个人的欲望,以致象因牙而丧生、犀牛因角而送命、黄莺因嗓子婉转而被迫母子分离,沦为人类笼中物,在在显露人性的自私与无明。

        故事里的黄鼠狼身陷捕兽器,犹不忘窝里嗷嗷待哺的孩子,再难,它也要设法挣扎逃离去尽它这一生最后一次为母的责任,母爱的情操何曾输给人类?它为挣脱牢笼,所受剥皮之痛,能不叫人类中不负责任的母亲汗颜?

        这则故事揭露出动物也有天伦,父母子女之间的爱与人类无异。有良知的人,应该将心比心,尊重一切众生生存的权利,常常记住“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毁人天伦,心何以安?

        众生平等,谁都没有权利打压谁!天生万物,各有各自的天地,能互不侵犯,互相尊重,世界会更安宁,人间会更祥和!

 

Saturday, March 7, 2015

财神爷给世人的启示


        中国民间供奉的财神爷是陶朱公。陶朱公原名范蠡,当年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他是第一功臣。

        回国后,论功行赏,他当居首功,不过,与勾践相处多年,范蠡对勾践的个性了解太深了,知道这个国王只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国家光复后,他不等勾践赏赐,就带着红颜知己西施开溜。比起不听他的忠告,留下来等重赏,却被勾践赐死的同僚文种,这位有先见之明的聪明人算是逃过一劫。为绝后患,他改名换姓,自称为陶朱公,脚踏实地地做生意。

        靠着他的智慧,他不久就赚得盘满钵满。毕竟是见过大场面的豪杰,他豪爽地把手中的钱全部布施出去,再从小生意做起,没多久,又发了财,再次散财救济贫苦的人。这么样三聚三散,慷慨地帮助急需救助的人,所以被尊称为财神爷。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民间传说财神爷的故事)

温馨提示:

        华人新春有接财神的习俗,财神爷有多种版本的传说。谁才是真正的财神爷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想发财、求发财,在发财后更需懂得如何理财,否则,钱财带来的祸比福更叫人吃不消。

        放眼我们的社会,承蒙财神爷赐福,发达之后却只知紧抱财富,一毛不拔,双脚一伸之后带不走的财富成为下一代争夺的祸源的实例时有所闻。为了争遗产,兄弟阋墙对簿公堂,互挖痛脚,暴露家丑,给祖上蒙羞,已算是小儿科;更有甚者,不择手段做人身陷害,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才叫祖上难以瞑目。范蠡三聚三散,行菩萨行,足为世人典范,即使没法做得十足,至少需学他取之于社会,用诸社会,才不辜负财神爷眷顾!

        范蠡懂得观人,看得出勾践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的劣根性,他不贪图重赏,开溜避祸,睿智足以为在官场 里打滚的官员们参考。世上像勾践的君主不在少数,伴君如伴虎,莫等踏上文种的后尘,死得莫名其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