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传给我一辑短片,推荐题名为《长寿新编》的养生秘籍。作者是活了256岁的长寿老人李青云。这位老先生生于1677年,卒于1933年,一生经历康熙直到宣统九个皇朝,是清末民国初年的中医中药学者。在漫长的岁月中,他先后拥有24个妻室,留下子孙满堂。他在公元1927年,250岁时,还曾受邀到四川传授养生之道,足见他那把年纪犹自精神矍铄,不见老态。
长寿,是一般人祈求的福气,华族尤然。华人旧式房子的两扇朱红大门上,左边上端是安上金箔的“寿山”两个字;右边则是“福海”(就是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的缩写)。厅堂上挂着黑底金字的横匾,上刻“ 五福临门” 四个斗大的金字。所谓五福,指的就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及善终。长寿摆在五福之首,足见华人处处显示出祈求长寿的意愿。
古代君王无不祈望能够长生不老,永远霸住龙椅,所以称皇帝为万岁。诚如我妈妈在生时常调侃的一句话“穷人爱算命,丑女爱照镜,越求长寿越短命”,能考究的中国古代209名帝王中,能活到耄耋之年者区区五人,平均年龄只有39岁,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啊!
我有负朋友的盛情,对《长寿新编》介绍的养生食谱并不热衷。如果食谱有效,活得像李青云老先生那么长寿,眼看着身边的子孙如长江水,后浪推前浪,一代代的逝去。饱尝白头人送黑头人之苦,那一连串摧心剖肝的痛会是多大的折磨?记得有位法师开示时,提到俗人与出家人对死亡看法的差异。他说:有位不了解人情世故的出家人祝福弥月婴儿:愿他家能让阿公死了阿嬷死;阿嬷死了爸爸死……还没讲完,那位出家人已被鲁莽地驱出大门。世俗人在喜庆日忌谈死;法师视死是必然,死得顺序是福报。像那位长寿老人,太太子孙一代一代先他而去,有多少人体会得到他每次失去亲人时有多痛苦?更何况经过两代,身边的子孙都是陌生人,谈不上感情,何来天伦之乐?生活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下来,与第三代的子孙之间的代沟要如何填补?没法沟通,生活会有乐趣吗?我并不脱俗,不热衷养生是因为年已过八十,就算今天就死去,已不算夭折,何患之有?
生命的意义不在长或短,而是在过得有没有价值?有没有乐趣?我常常用这把尺衡量生命的长度与宽度。当年八妹年过半百就因癌症往生,我除了心疼她英年早逝,不舍她与八妹夫鹣鲽情深,却被迫鸳鸯两分离,也从她的同事对她的爱戴,惋惜Prince Alfred Hospital因此失去一位人人珍惜的护士长;回想我自己,对家的职责已尽,退出职场也已二十多年,早已无牵无挂。我抚棺痛哭,不断问躺在棺里的八妹:“为什么是你而不是我?”父母已尽天年;夫婿往生三十余载,子女都能自立,我有权利也有资格把生死置之度外,我只愿能替代八妹躺进棺材里。
我这一生虽然年轻时饱受磨炼,但是,每一项磨炼都在为我下半生的生活奠基础,那些苦没有白吃。有自己的家庭后,更是得心应手。事业上也一帆风顺,子女各有所成。如今还有能力用文字消磨闲暇,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该闭上眼时,我会走得很安然。人生如此,夫复何求?百年长寿何足惜?
载录自《学佛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