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18, 2016

最后的铜锣声


        乡下有两个立志想发财的年轻人结伴到城市里去求发展,经过50年的奋斗,终于累积了大笔财富,只是,年岁已大,有钱要做什么?最后两人相约回乡下去享福。

        衣锦还乡原是很风光的事,两个富翁回到故乡时,却遇到一件煞风景的事:一个手上拿着一面铜锣的白衣老人在村庄入口处等着他们。他们并不认识白衣老人,问他为什么专程在这里等他们?岂料老人说:我是专门帮人敲最后一声铜锣的人,你们两人都只剩下3天的寿命,3天后的黄昏时分,我会拿着铜锣到你们家门口敲。你们一听到铜锣声就死了。老人讲完就消失了。

        老人的话像一盆冷水,向两个兴冲冲衣锦荣归的老朋友迎头淋下来,好不容易苦干了50年,正要回乡享受成果,竟然只剩下3天的寿命,这是多么扫兴的事啊!

        从那时起,第一个富翁每天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地看着他的财富,心里盘算着空有财富,却没有时间花用,3天何其短?3天能做什么?要怎么办?他白天没胃口吃喝,夜里辗转难眠,他每天就这么样不停地在焦虑、无助的煎熬里翻滚。3天寝食难安,什么事都没法定下心去做,只是提心吊胆地望着他家门口,明知难逃却又祈望不要看到白衣老人的身影在他家门前出现。他被折磨得脸容憔悴、皮肤干瘪、脸色苍白得像个活死人。

        3天夕阳西下的时分,白衣老人果然在他家门前出现,站在他家门口,拿出铜锣,一声,富翁应声倒下,死了!

        另一个富翁听了白衣老人的话,也很为自己辛苦50年,賺了那么多钱,却只剩下短短3天的时间,要花也花不了,实在可惜,他心想道:我年纪轻轻就离乡背井,从来没为家乡做过什么事,就把这些钱拿来分给家乡里所有有苦难和需要帮助的人吧。于是,他赶在3天内把钱分给穷人,一面把剩下的钱用来修桥铺路以福利村民。

        3天里,他忙着登记穷人、忙着发放义款、忙着策划要修的桥要铺的路……他忙得晕头转向,根本就没时间去担忧白衣老人相约3天后来索命的事。第3天,该做的事都完成了,村民感恩他自己辛苦50年,却把赚到的钱贡献给乡人,请了锣鼓阵、歌仔戏、布袋戏到他家对面的场地表演以表示感恩,场面非常热闹。有人在他家门前放烟花、放鞭炮,舞龙舞狮的锣鼓震天动地,这时,白衣老人依约而来,在他家门口敲铜锣。鏘!鏘!鏘!铜锣声被舞龙舞狮的锣鼓声淹没了,富翁没听到,其他人也没注意听。有个年轻人看到白衣老人拿着铜锣,扯了扯他的衣袖,指着在远处表演的场地,对他说:老伯,锣鼓阵在那儿,你怎么站在这儿?白衣老人见铜锣声没能奏效,只好摸着鼻子走了。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以有情觉有情》林清玄著圆神出版社出版)

温馨提示:

        故事里两个角色的处事态度悬殊:第一个富翁患得患失,既怕没时间化用辛苦赚到的钱白衣老人就上门来催命而忐忑不安,心底深处却又祈望他别来,不时把眼光停在家门口,结果把自己折磨得寝食难安,憔悴不堪,最终一分钱都还没花,也没曾造福人群就死了。第二个富翁,赶着把剩余的时间用在造福乡里的工作,忙,让他无暇去挂碍白衣老人的话;忙,让他无暇去担忧转瞬就到的死亡约会;忙,把催命的铜锣声隔开,就一个“忙”字,他无惧、无忧,心境平和,催命老人的铜锣声也没法得逞!        

        世界上有没有白衣老人敲着铜锣来催命,还活着的人谁都没遇见过。没有人证物证,就没有必要去为毫无根据的事担忧。但是,世界上每个人有生就必有死去的一天,谁都难逃得过,那可是千真万确的事,所以,如何面对死亡,才是人生的大学问。 就算我们没有经济能力救贫济苦、为乡里修桥铺路,我们只需把每天的工作做好,让每天的生活过得充实,尽了自己的责任,心里不再有挂碍,就能处身在无忧、无惧、无染的自在境界,就算白衣老人来催命,也会走得无憾。  

        

 

 

Friday, July 8, 2016

佛桌上的花朵


一个深夜里,在红尘里放浪形骸的风流浪子蓦然回首,往事如电影,在脑海里历历映现;自己曾是恩师寄以重望的小沙弥,聪明伶俐,深得方丈器重,尽力栽培,希望他日能成为佛门龙象,传方丈衣钵。谁料 小和尚竟动了凡心,不告而别,在红尘中迷失,在花街柳巷里浪荡。

        浑浑噩噩20载,浪子在月光如水的夜里陡然醒觉,深深忏悔以往之不谏,连夜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回寺庙,跪在方丈前面求忏悔,要求重入佛门。

        期望越殷切,失望相应深重,方丈不能谅解辜负他重托的徒弟,更厌恶他这些年来的放荡行为,摇头说:你罪孽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说着,方丈信手指着供桌,说:“除非桌子开花!”

        方丈语气坚决,不会是戏言,供桌是木制的,如何能开花?浪子眼看回头不见岸,失望地连夜离去。

        第二天早上,方丈踏入佛堂,不由得怔住了:供桌在一夜间竟然开满了一大簇一大簇各种颜色的花,而且每一朵花都芬芳逼人。佛堂里没有风,盛开的花却簌簌急摇,像是在焦急地召唤。

       看到这不平凡的一幕,方丈瞬间大彻大悟,急忙赶下山去寻回浪子,只是一切已太迟了!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堕迷津,茫茫人海,要到哪找呢?

        供桌上的花朵只开放一天就凋零了。当天晚上,方丈也圆寂了。方丈临终,给徒弟的遗言是: “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而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小故事大道理【生命价值篇】》黄润之著  培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

温馨提示:

        方丈对徒弟期望殷切,徒弟不但辜负了他,还做出违背出家人的行为,方丈痛心疾首是必然的反应。从另一个角度看,徒弟能提起勇气,千里迢迢赶回寺庙向方丈求忏悔,足以证明他悔改的诚意。面对如此一个罪孽深重,必堕阿鼻地狱的徒弟,方丈该采取什么对策,才是关键问题。

        古人教我们以“夫人之生也,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小沙弥再聪明伶俐,再具慧根,毕竟还是凡夫,难免会因环境的诱惑而行差踏错,那是“人之生也,孰无过”;他明知犯佛门清规,难逃一顿严责,仍然鼓起勇气去面对,漏夜赶路,务求在第一时间回寺庙向恩师求忏悔,那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方丈一时被怒火遮眼,眼里只见徒弟的恶行,忽略了他真心转善的念头,毅然断绝了徒弟放下屠刀的门路,却也因而为自己多年的修持涂抹黯淡色彩,是他一生的憾事。

        方丈临终遗言:“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来的花朵。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而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用本身经验教导后人善导迷途的人进入正途的途径,足为世人记取!

Thursday, June 30, 2016

明天的叶子不会在今天落下


        一个负责清扫寺庙庭院的小和尚常常为秋天里的落叶苦恼。只要一阵秋风飒飒吹过,枯黄的叶子就应声飘摇而下,刚刚才掃得干干净净的庭院又铺上一层黄叶,于是:冒着清晨冷彻骨的寒风所做的努力、磨得手心起泡所费的功夫都前功尽弃了!

        小和尚绞尽脑汁,想要寻找个能令落叶在自己打扫完后,不再纷纷飘落的方法。有位师兄提议:在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撼树枝,把枝头上所有的枯叶 都摇下,一次过扫干净,不就轻松得多了吗?

        小和尚想想,这主意倒不错,于是,第二天大清早,他使劲地摇撼庭院里的的树,把树上枯黄的叶子都抖下,然后,连同前一晚的落叶一起扫个干净。落叶很多,清扫起来很吃力,但是,想到树上不再有枯叶,就不必再扫落叶,小和尚很开心。

        秋风飒飒,小和尚不再感到压力,因为该掉的落叶已被他摇落了,秋风与落叶都不会再给他添麻烦了!他走到庭院里去看看,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院子里就像往常一样,还是满地落叶!

        老和尚看着愣在当场的徒弟,意味深长地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怎样努力,明天的树叶绝不会在今天落下。”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不计较》墨墨编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温馨提示:

       只要人还活着, 生活里大大小小待解决的事,一宗接一宗,难有止息。想要一了百了断绝烦恼,谈何容易? 一味把想象中可能到来的烦恼视为假想敌,绷紧神经对着无形无影的空气叫阵摆擂台,只是苦了自己却于事无补。

        纷纷落叶就是故事里小和尚的烦恼,一批才扫干净,另一批会接踵而来。能做的只有来一批扫一批,扫干净了,使命圆成了,心旷神怡。就如生活中面临烦恼时勇敢面对,设法解决,关关难过关关过。享受过关的成就感,生活富足,生命才有意义。

        小和尚以为不待落叶飘零,先把它摇落,一次过扫干净,不再受落叶干扰,生活就轻松。事实告诉他,明天的叶子不会在今天落下,今天的烦恼解决了,明天还会有明天的烦恼,与其为了那还看不到的烦恼而烦恼,活得窝囊,何不踏踏实实去应对眼前的问题,脚踏实地过每一天?

       

Wednesday, June 22, 2016

《嗨!虫与害虫》


(演员手牵手出场,向观众鞠躬行礼,再转身面对面行礼)

逗:(面向观众)今天,我们要给大家表演个有趣的故事。

捧:(拉着对方的袖子,急忙回应)eh,老兄,慢着,慢着,我有没有听错啊?您刚刚说您要     “表演”个有趣的故事哦?

逗:(语气肯定)没错,这故事是用演的。

捧:我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今天就陪您来演一演故事吧。(停一下,歪着头问)您可说说看,什么故事是用演的?

逗:(卖关子)一则很有趣的故事!

捧:(拍手,表情兴奋)好啊!好啊!我更爱有趣的故事!

逗:那是虫妈妈和她两个儿子的故事。

捧:(有点失望)虫妈妈和儿子也有故事哦?

逗:虫妈妈和儿子不但有故事,而且还是很有教育性的故事。

捧:(怀疑)虫的故事会有教育性?是真的吗?我倒想要听听看哪。

逗:(很肯定,拉着对方的手)好,那就由我们俩来演给大家看。

捧:(卷起袖子,做好准备)来,让我们来演!

逗:(拍胸膛)我来演虫妈妈;(指着对方)您演虫儿子。

捧:(语气坚定)行!(指着对方)您,是虫妈妈!(指着自己)我,是虫儿子。

逗:(语气肯定)对,我演虫妈妈;您演大虫和小虫。

捧:好开始啦!

逗:一天,虫妈妈的妈妈生病了。

捧:虫妈妈的妈妈?(歪着头,理清楚虫的关系后,若有所悟,提高语气问)虫妈妈的妈妈,那不就是虫奶奶吗?

逗:对啦,虫奶奶病了。虫妈妈要去探望妈妈的病。

捧:(自作聪明)哦!我知道了,虫妈妈要带虫儿子去探望虫妈妈的妈妈的病,对吗?(做出洋洋得意的表情)

逗:(摇头、摆手)不!不!不!

捧:虫妈妈要去探望妈妈的病,却不带虫儿子去,为什么?

逗:那是因为虫妈妈的妈妈住在很远、很远、很远的地方。

捧:很远、很远、很远,有多远?

逗(比飞机飞的手势)要搭飞机。

捧:搭飞机?

逗:对,先搭飞机,(比火车开动的手势加上汽笛长鸣声)下了飞机转火车。

捧:还要转搭火车?

逗:下了火车搭巴士。

捧:哟!还搭巴士?

逗:(比上山坡的手势)巴士到站了,下巴士上山坡。

捧:上山坡?

逗:(比下山坡的手势)上到山顶再下山坡。

捧:(自作聪明)下了山坡就到了,对吗?

逗:(慢条斯理地摆摆头,一个字,一个字地说)还------到!

捧:(不耐烦的表情)到底还有多远啊?

逗:还得(dei)越过一座桥。

捧:过了桥总该到了吧?

逗:别急,过了桥再上一个小山岭才到妈妈的妈妈的家。

捧:啊哟,这么麻烦哦?

逗:就是这么麻烦,所以虫妈妈不能带小虫兄弟到妈妈的妈妈的家嘛。

捧:不能带小虫兄弟出门,那他们两兄弟怎么办?

逗:(理所当然的表情)两兄弟还能怎么样?当然是呆在家里啰。

捧:(疑问)两兄弟这么小,呆在家里,虫妈妈放心吗?

逗:当然不放心啦。

捧:(低着头用指头数着)不放心,又不能带出门,(抬头疑问)怎么办?

逗:妈妈出门前,吩咐两兄弟不可以走太远,只许在家门前玩。

捧:不许走太远,只许在家门前玩,(拍着手)那就没事啦!

逗:三天后,妈妈回来了。

捧:(喜上眉梢)回来了!回来就好啦。

逗:好?好在哪?

捧:妈妈回来了,我俩的好戏也要上场啦!

逗:对,我来演妈妈;(指着对方)您演大虫和小虫。

捧:(很兴奋)好!(一个字一个字地说)READY---GET SET---GO!

逗:这一天,妈妈踏进家门,看到虫哥哥,她很高兴地拥抱着大儿子说,嗨,大虫,妈妈回来了!

捧:(神色闷闷不乐)嗯,您终于回来了。

逗:(觉察到不对劲)你怎么啦?(转话头)三天没见,你好吧?

捧:(猛摇头、摆手,加强语气)不好!不好!

逗:(莫名其妙)不好?怎么不好?

捧:(用两个指头比划,表示一点点)不好!一点点都不好!

逗:怎么啦?谁欺负你了?

捧:(撒娇)妈,您说过您不在时,我和弟弟不可走太远。

逗:对啊!你和弟弟还小,没有妈妈陪伴,不可以走太远。

捧:我们都听话,我们没走太远。

逗:那你们到那儿(nar)了?

捧:(很委屈的表情)我们只走出大门口。

逗:只走出大门口?

捧:没错,我只走出大门口两步。

逗:只走出大门口两步,那就是说,你只跟门外的朋友玩?

捧:就是嘛,我是100%听您的话,只跟门外的朋友玩。

逗:好孩子,这样很好哇。

捧:(猛摇头)不好!不好!这样并不好!(加强语气)而且一点都不好!

逗:只跟门外的朋友玩,很安全。外人不会来欺负你,怎么不好?

捧:(顿脚、闹脾气)妈,就是这些朋友欺负我!

逗:他们怎么欺负你?

捧:他们一看到我,就大声喊(说着,用两手在嘴边围成喇叭状,大声喊)害虫!

逗:(叉腰、生气的表情)害虫?他们竟然叫你害虫?

捧:是啊!是啊!他们一起喊,而且喊得很大声,叫我害虫!

逗:为什么叫你害虫?

捧:我也不明白耶。

逗:(低头思索,喃喃自语)害虫?(仰头搔头皮)害虫?

捧:(拉着妈妈的手腕,摇撼着,很委屈的样子)妈,我可从来没害过人呢!

逗:对啊,你从没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怎么叫你害虫呢?

捧:就是嘛,我不但没害过人, 连一朵花,一片叶子都没有伤害过。

逗:(摇头叹息)这些朋友太过分了。(用委婉的语气安慰)孩子,他们冤枉你了!(拥着大虫)孩子,委屈你了。

捧:(无奈)所以,我才不喜欢他们。

逗:(转话题,安慰儿子)孩子,只要你没做过亏心事,问心无愧,别理他们。

捧:好!好!别理他们。

逗:(转过头,换语调)小虫,这三天你过得好吗?

捧:(兴高采烈)妈,这三天我交了很多朋友,我很快乐!

逗:(不相信)你说你很快乐?真的吗?

捧:妈,是真的,我没骗你!

逗:你怎么快乐?

捧:门外的朋友都对我好,我当然快乐呀。

逗:门外的朋友都对你好?是真的吗?

捧:他们对我友善又热情,您说算不算对我好?

逗:他们真的没骂你?

捧:(连连摇手)他们不但没骂过我,只要看到我踏出家门,不管远的、近的、胖的、瘦的,马上迎上来,对着我喊(打招呼的手势)嗨!虫!

逗:哦,是这样哦?

捧:是啊。

: 你肯定他们是对你说“嗨!虫。”,而不是“害虫”?

捧:妈,您看,说话真的是一门大学问耶。

逗:听话也要有智慧。

捧:语气用错了,表达的意思就全然不同,就会引起误会了。

(演员携手鞠躬下台)

注:为准备学生演出,暂时将本部落格的故事改为脚本。

 

 

Thursday, June 16, 2016

包容不完美,才能获得完美


        在佛学院念书的学员对训导老师有诸多不满,一味抗拒、排斥训导的言教。这一切,院长明镜法师都看在眼里,一天,院长召见有关学员,问他对训导老师有何不满?

        学员滔滔诉说他对老师的不满,明镜法师不加以打断,任由他说了半个小时,当中只叫他举例证实老师的不当之处,直到他再也想不起还有什么还需补充之处,换由明镜法师发表他的看法。

        法师说:“依我的观察,你是个黑白分明、嫉恶如仇的孩子。”学员满意地点头道:“院长说得对,我就是这么样的人啊!”

        明镜法师接着说:“你可知道,这世界是个一半一半的世界?”学员听不懂,请法师说明白。法师耐心地说:这世界上,天一半,地一半;男一半,女一半;善一半,恶一半;清净一半,浊秽一半,所以,你所拥有的是并不齐全的世界。

        学员自忖自己一心求完美,怎么所拥有的会是不齐全的世界?请明镜法师详加以解释。明镜法师说: “就因为你要求完美,只执著于完美的一半,拒绝残缺的一半,所以你只拥有世界的一半,那并不圆满。

         学员似懂非懂,一时不知所措,请教明镜法师要如何求得圆满?

         明镜法师慈悲开示说:“你已拥有完美的一半,只需再学习包容不完美的一半,那不就拥有一个完整的世界了吗?”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不计较》墨墨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温馨提示:

        在娑婆世界里,1OO%完美的人、事、物可遇不可求。事事求完美而不可得,会被生活里遗憾的事重挫得失去信心,对诸事都提不起劲,生活就会很乏味;对人求完美而不可得,你不但对四周接触的人感到失望,四周的人也会对你失望,就会活得很孤立,很痛苦,试问这种人生还能完美吗?

        试着包容不完美,才意会得到完美的意义,才有追求完美的目标。有了明确的概念,明白世界上万事万物本来就有完美与不完美的一面,追求完美的同时,也不坚持志在必得的奢念,那时,求得到,固然可喜;求不到,也不颓丧,生活就完美得多了!

Wednesday, June 8, 2016

难以磨灭的钉孔


        有个脾气坏透的孩子从爸爸手中接过一袋钉子,爸爸要他每当发脾气时,就在后院围篱的横木上钉一枚钉子。

        第一天,这孩子在一天内就钉了37枚钉子,表示他这一天内总共发了37次脾气。他这才省觉到自己的脾气有多坏,有必要收敛,何况在质地坚硬的横木上钉钉子相当吃力,改坏脾气比钉钉子省力。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发觉到每天钉钉子的数量逐日减少。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已不再乱发脾气,无需钉钉子了,就去告知爸爸。

        爸爸见他已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乱发脾气,就交给他一把钳子,叫他每一回成功控制自己的脾气时,就拔掉横木上一枚钉子。有了自制能力,这孩子不久就把横木上之前所钉的钉子都拔光了。他欣慰地把成果告诉爸爸。

        爸爸拉着他的手来到后院围篱前,指着横木对他说:孩子,能痛改乱发脾气的坏习惯是件好事,你让爸爸以你为荣。只是,你能告诉爸爸,这块横木与还没被钉上钉子之前有什么不同吗?”孩子腼腆地说:横木上多了很多钉子留下的孔洞。爸爸提高声调说:这就对了,尽管横木上的钉子已被拔除,但是钉子留下的孔洞却是永远没法回复本来的样子。这不就在告诉我们:当你乱发脾气时,所说出来打击人的话就像钉子留下的疤痕,在对方的心里永远留下疙瘩,也是永远难以磨灭。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101个当场打动子女的激励故事》孟凡编著京华出版社出版)

温馨提示:

        正常人都有闹情绪的时候,心里烦躁、郁闷,用语言发泄心里的不满、不服与反感就会在不自觉中成了伤人的利器,所以,说自己从没用话伤过人是自欺欺人的说法、是过分自信的态度。我们能做的是尽量把伤害减到最低。

        在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时离开现场,眼不见为净,有助让自己冷静下来,是另一个避免用话伤人的有效做法。只是,情势所逼,如果在议论途中掉头走开,或在辩驳半途突然转身离场都是突兀的事,也会被视为怪诞,这一招不一定行得通。

        故事中的爸爸利用身边的境界让孩子先从任性地发脾气(钉钉子),进而控制脾气(拔钉子),再而看出打击人的话像钉子留下的疤痕,会留下永远没法磨灭的疙瘩,一步步引导孩子为了不愿见到横木孔洞累累而在事情还没发生时先培养控制脾气的能耐,才是治本的做法。

 

Sunday, May 29, 2016

玛丽亚观音与观音玛利亚


        《以有情觉有情》是林清玄先生的现代佛典系列演讲集之三,是学生洪明月送给我的退休礼物。1994年初读,很有感触,如今再度翻阅,触动我心的情节之一仍然是林先生在《超越。保持广大的心》中那一则体验,愿与读者分享。

          有一年,林先生到日本旅行,在一座寺庙里看到一尊很庄严的佛像。佛像的衣着是观世音菩萨的装扮,但是佛像的五官却是西方人的脸孔,不像是一般传统的观世音菩萨,那到底是何方神圣?林先生忍不住好奇,就去向庙里的主持请教。日本籍主持不会讲汉语,幸亏他们的佛经可都是用汉字书写,两人还能通过文字交谈。

        林先生写着:请问这是什么菩萨?主持的答案是玛丽亚观音。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很多,却没听过带着洋名的玛丽亚观音。在林先生的追问之下知道了这么一则动人的故事:

        在几百年前的江户时代,日本采取锁国政策,规定全国人都必须信仰佛教。凡信仰外道的人一旦被抓,下场很惨,不是被判刑下狱;就是流放边疆。判断被抓的人是不是外道的办法是把耶稣基督或玛利亚的雕像放在地上,命令他们朝雕像吐痰,或是要他们用脚踩那些雕像。虔诚的信徒宁可被判刑或流放边疆,也不肯向他们心目中神圣的耶稣或圣母玛利亚的雕像吐痰或踩踏,结果,非佛教徒的遭遇很凄惨。

        有一天,一位为信徒的遭遇而忧心忡忡的神父祈祷时,得到了灵感:如果我们做一个雕像,脸是圣母玛利亚,身上穿的却是观世音菩萨的衣着。被日本军官抓到时,就说我们是在拜观世音菩萨,不就没罪了吗?日本军官绝不会要我们朝观音菩萨装扮的神像吐痰或踩踏的。

        这尊玛丽亚观音就这样解救了成千上万个天主教徒。经过几百年后,日本已没有宗教的仇恨了,但大家对这尊菩萨的感恩心不减,于是,被供奉在佛教寺庙里的,称为玛丽亚观音;供奉在天主教教堂里的,就称为观音玛利亚。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以有情觉有情》林清玄著圆神出版公司出版)

温馨提示:

        宗教因地域而分歧,不同地区的人民信仰不尽相同,但是, 只要是正信的宗教,都引导信徒向善,无论你信的是哪种教,在教义循循善诱之下,都会做好教徒,进而做好公民,大家都会为营造祥和的社会尽一份力,这就是世界的美!

        试想想,如果全世界只有单一的宗教,世界会有多单调!就像玫瑰虽美,如果全世界只有玫瑰花,它就不再显得稀罕了。所以,要世界五彩缤纷,就得用不同的花去点缀,明白这个道理,有正知正见的信徒不该去排斥别人的宗教。

        无论是天主教的圣母玛利亚或是佛教的观世音菩萨,都有解救人于苦难的慈心悲愿,不同宗教的信徒只要虔诚向他们心里系念的圣母或菩萨祈祷,何需用外相来分辨她们到底是圣母玛利亚或是观世音菩萨?

       

Saturday, May 14, 2016

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听说湍急的深水里有价值连城的夜明珠,两个艺高胆大的出色潜水高手都想下水取珠。两个年轻人目标一致,目的却迥然不同:一个年轻人想把捞起的夜明珠送到博物馆,让世人有机会共赏夜明珠的光辉,也不让夜明珠常藏深水,辜负了天生丽质;另一个年轻人则看到夜明珠的价值不菲,换钱后,下半生就能衣食无忧了。

        饶是潜水功夫一流,两人却遇上湍急的水流,双双被无情的浪潮所卷,没法脱身,最终被大水吞噬了。大水把两人冲进龙宫。海龙王对他们说:你们俩为了夜明珠而来,竟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不小。其实,我早已洞悉你们冒险下水取珠的目的,自会作郑重的安排。说完,他指着第一个青年,说:我不将夜明珠交给你。一心要将夜明珠送到博物馆的青年眼看自己用生命换不到夜明珠,心愿难偿,有点失望,问海龙王:为什么?

        海龙王回答说:“  我知道你冒生命的危险只为了把夜明珠送进博物馆供世人观赏。不送你夜明珠是因为有意把你送到天堂,那儿夜明珠之类的奇珍异宝多得数也数不清,要多少有多少,更适合你去。

        龙王说完,转向另一个年轻人说:年轻人,这颗夜明珠交给你了。说着,递过夜明珠。另一个青年得遂所愿,喜不自胜,连连叩头,一面接过夜明珠,一面向海龙王道谢,赞他英明。

        海龙王对他阿谀奉承的话无动于衷,回答道:“地狱里的众生总为了这种珠子争得你死我活,打得头破血流,我让你带着这颗夜明珠直奔地狱之门吧!”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101个当场打动子女的激励故事》孟凡编著京华出版社出版)

温馨提示:

        两个年轻人同是为了一颗夜明珠而冒险下水、同是被大水吞没、同是被冲进龙宫,却因为目的迥然不同而有全然不同的际遇:一个上天堂;一个下地狱。故事点出了一念之差,后果会因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起心动念的影响力何其大啊!

        无私的人胸怀坦荡荡,只为了达到为众生谋利益的目的,不惜冒险下深海取珠,成功固然可喜,就算失败,他也会因已尽心力而坦然,这种人生 ,不论身处什么境界,都清安自在,那是天人的生活。

        只顾自己利益的人一心要拥有世间财富,失之固然苦,就算得到了,也会为进一步争取而陷入于患得患失的煎熬,就如海龙王所说,他会去到一个总与人争得你死我活,打得头破血流的境界。

        天堂与地狱实际上就在你我心中,不必等到死后,只要你心境平和,就已活在天堂;志在占有,又怕他人来占手中所有,卡在前面怕虎,后面防狼的不安心境,人还活着,地狱已现前。上天堂或下地狱就由你的心念来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