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1, 2011

大庙里的小和尚

                                              

               一心大师是一代名僧。他出家后在法门寺修行。
                法门寺是一座香火鼎盛,名满天下的寺庙, 庙里出名的高僧如云 。慕名而来的善信络绎不绝,因此一心师父每天有忙不完的事务。杂务烦身也烦心,尽管他苦苦修行多年,成就并不大。谈经论道,他远不如寺里其他僧人。
               有人认为法门寺里高僧多,在僧才济济的环境里很难出人头地,劝一心师父到偏僻的小寺修行,一来生活清静,更重要的是在没有高山相比之下,小丘叫人有高耸的感觉,做小庙里的大和尚比大庙里的小和尚有成就感。
              一心师父觉得这话有道理,便向方丈说明心里的意图。方丈一言不出,带着一心师父向寺后走去。经过一片郁郁苍苍的松林,来到一个树木稀疏,只长着一些灌木及零星两三棵松树的山头。方丈停下脚步,指着一棵松树,对一心师父说:“这是这座山头上最高最大的松树。你看看,这棵松树的枝干可以做成什么?”   
              一心师父抬头看,但见树干扭曲,树枝零乱, 不是做大器之材,回答道:“这样的树只能当火柴。”
            方丈颔首不出声, 带一心师父转身再回到寺后那片郁郁苍苍的松林,只见林中松木遮天蔽日,每棵松树树身挺拔修长。方丈问道:“同样是松树,为什么这里的松枝直向天冲?”
             一心师父回答道:“树木挤在一起,为了争着接天上的阳光,不能不向上挺。”
           方丈语带禅味,开示道:“芸芸众生就像这些树。松林是一个群体。在群体里生活,树为了争一缕阳光 、一滴雨露,不能不奋力向上生长。在这种环境里,每一棵都长得颀长挺拔,都是栋梁之材。刚才那山头上的树虽然拥有全部的阳光与雨露,但是,少了群体的竞争,它无需向上奋发;四周有太多的空间让它们舒松,所以它们枝叶横生,树干扭曲,长得不高。与四周的灌木相比,它们虽然犹如鹤立鸡群, 但是与松林里的同类比较之下,树干扭曲、枝叶凌乱的松木只配当柴烧。”
             方丈的一席话有如醍醐灌顶 ,一心师父顿时开悟。他不再动起离开法门寺的念头,决心从大庙里的小和尚做起,苦心潜修, 后来成为一代高僧。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其实这些道理你都懂》 王泓逸编著)
启示:
         生活中有了竞争才有进步。要在群体中凸显自己的欲望是一股强劲的推力,它推动着你去精益求精,去抢拔头筹。
            物兢天择,活在竞争激烈的环境里的人,为了不遭环境所淘汰,反应就不能不比人快;做事不能不比人谨慎;也不能不比人多一分进取心。在生活的烘炉陶冶之下,他自然磨炼成了精品。
           反过来,为求速成,自甘降格,专挑在比你差劲的人面前逞英雄,固然能满足一时的虚荣心,只是,在没有竞争的环境里 ,流于放逸,失去进取心,堕入人性的共同弱点,最终只能像水,尽往低处流。
          大庙里的小和尚必需一步一脚印,才有脱颖而出的一天。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希望与大家共勉!
 ---------------------------寒梅
                

Wednesday, August 17, 2011

缰绳

      快马需健儿,健儿需快马。马与骑师必须能相配合,才能相得益彰。

      有个骑术精明的骑师得到一匹好马。他把马儿看成自己的孩子一般,珍惜得不得了。一有空,便训练马儿的脚劲。得到主人良好的训练,那匹马跑起来步伐豪迈而矫健,看到的人无不竖起拇指赞好。

      人与马日日相处,彼此都能从对方的举止中看出他的心意。骑师说的话,马儿都听得懂似的,要它跑,它不敢停下;要它向右,它不敢向左。骑师驾驭马儿很有信心,他认为只须发命令,便能驾驭,无需再动用鞭子与缰绳。

      有一天,他带着马儿到郊外驰骋。马儿从昂首阔步到拔腿奔驰,一举一动都依从骑师的命令。骑在马背上的骑师看到马儿英姿飒爽,对自己俯首听命,就像个自豪又自信的父亲,先是丢弃手上的马鞭,接着解下了缰绳。

      马儿感觉到身上的约束都解除了,心情激昂亢奋,越跑越快----它不再听命于主人!尽管骑师声嘶力竭地喊停,马儿却飞一般地向辽阔的原野疾奔过去。看看情势难以控制,骑师想把缰绳套上马头,但是,身体在马背上颠簸,根本没办法把缰绳套上,他急得用鞋后跟的马刺紧夹马肚,谁知这反而刺激得马儿跑得更快,把他从马背上甩了下来。

      他爬起身时,只来得及看到马儿冲下深谷,摔得头破脑浆流。骑师悲恸地哭出声道:“都怪我不该解掉你的缰绳,才会要了你的命。”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101个当场打动子女的激动故事》  孟凡编著)

启示:

      马儿辔头上的缰绳能左右马的行动。用来比喻人,在孩子还没能独立之前,父母的管教就好比套在马头上的缰绳,对一般成人而言,缰绳就是约束我们言行的法律。缰绳让马儿感到受约束,同样的,父母的管束叫子女觉得不舒服,法律令人民觉得不自由,殊不知,它却是在无声无息中扮演着督促、规勉、保护的角色。

      每个人都不愿被人管,不喜欢受人约束,但是,可曾想到一旦失去了这张保护网,随时随地会遭到不幸,甚至失去生命,所需付出的代价何其大!

      听了这则故事,能不以马儿的遭遇为警惕?能不紧记住滥用自由会招来祸患,让关爱我们的人为我们伤心、失望?

------------------------------寒梅



     

Saturday, July 30, 2011

天堂与地狱

                                                 

          有一个人被带去游览天堂与地狱,以便能选择他将来的归宿。

         来到地狱,并没有他期待看到的刀山与油锅,也没有传说中的牛头马面。他一眼望去,只见所有的人都坐在酒席桌旁,桌上摆满各种佳肴,有酒有肉,还有美味的水果与蔬菜。然而,仔细看那些人,没有一张笑脸,当然不见有伴随盛宴的音乐或狂欢的迹象。与盛宴最不配称的是坐在桌旁的人个个无精打采,而且丰腴的酒席当前,与席者却个个瘦得皮包骨头。

           丰腴的酒食当前,怎么还饿得骨瘦如柴?原来桌旁的人,左臂绑着一把叉,右臂则绑着一把刀,刀与叉各有四尺长的把手,谁都没法用叉取食物送进自己的嘴里。刀与叉都派不上用场,难怪美食当前,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却没法将食物送进嘴巴,所以他们只好饿得皮包骨。

          来到天堂,景象与地狱一模一样------也是所有的人围着酒席,桌上摆满各种佳肴,同样是有酒有肉,还有美味的水果与蔬菜。人人左臂也都绑着一把叉,右臂绑着一把刀,刀与叉也各有四尺长的把手。只是,天堂里的人都在唱歌、欢笑。那个人看得满头雾水。仔细观察后,他终于看出端倪:天堂里的人虽然没法夹食物送进自己的嘴里,他们却很殷勤地喂坐在对面的人吃东西。互相喂食,所以人人都能饱餐一顿。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多大肚量成多大事》魏一龙著)

提示:
         普天下的 教徒无不希望死后能进天堂,殊不知天堂就在各人的心中。心存善念,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志在兼善天下。天下的人都快乐,自己也快乐,那就是天堂的境界。人在其中,就等于活在天堂里。

         反观今日人心,能把私心放一边的几乎可算是稀有品种。心里有个放得大大的“我”字,一举手一投足都在为自我设想,就像地狱里那群众生,一味想把佳肴美食送进自己的嘴里,结果为四尺长的刀叉把柄所阻,只能眼看着美食而沦为饿殍。

         天堂与地狱之分,在于天堂里的人乐意助人,结果他们在助人的同时帮助了自己;地狱里的人自私自利,只想自己得利,结果吃亏的却是自己。一心向往进天堂,行的却是地狱之道,世人不知自我检讨,只会怨天堂之道难行,这则故事是人人必须上的一课!
---------------------寒梅

Wednesday, July 20, 2011

牛王与猴子

                                                 

          从前,有一头外表雄赳赳气昂昂,性格却温和的水牛被水牛群尊为王。

          一天,水牛王带领着牛群外出觅食,它们遇到一只顽劣的猴子来向牛群挑衅。牛群中有的牛只被激怒了,正要采取报复的行动,水牛王还制止它们。猴子以为牛群可欺,得寸进尺,甚至向水牛王抛掷沙石泥土。水牛王见状,并不发怒,只用怜悯的眼光看着那只顽冥的猴子

          树神看到这一切,不解地问水牛王道:“论形体,猴子比你们小;论力气,它也远比不上你们。它对你无礼,你怎么还要忍让?你为什么那么怯懦呢?”

          水牛王用一段偈语回答:“彼轻辱毁我,又当加施人;彼人当加报,尔乃得牲患”

           过了不久,有一伙所罗门经过,那只猴子故态复萌,用沙石泥土丢掷所罗门,结果被所罗门抓住,把它狠狠地打死了。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小故事大智慧全集》 雅琴编著)
提示:

        这则故事的重点在于带出“没有节制,无理欺负人的人终有遇到强敌的一天,那时就会死得很难看”的道理。

          在人类的社会里,时而会发现像猴子一样,无缘无故为难人,进而得寸进尺欺负人的顽劣恶霸。幸运的话,在他们欺负人时遇上阻挠,让他们知难而收敛,改过无理欺人的恶习;不幸的话,他们在成功打压人之后,气焰嚣张,越发不讲理。殊不知恶马恶人骑,恶人恶人治,当他遇到比他更凶更恶的人时,就会吃不完兜着走,落得像故事里的猴子一样的下场了。

---------------------------寒梅  

Friday, July 15, 2011

为一只羊失去一群鹿

    有一个猎人带着儿子去打猎,在林子里活捉到一只小山羊。小猎人很喜欢那只小山羊,要求爸爸让他饲养。猎人答应了,将猎物交给儿子,要他先把猎物带回家。

    小猎人挎着枪,牵着羊,沿着小河走回家。半途中,他怕小山羊口渴,带它到河边喝水。小山羊挣脱绳子,逃脱了。猎人的儿子拼命追,没法追上。眼看到手的猎物飞走了,猎人的儿子气恼又伤心,也为了不知要怎样向父亲交代而懊恼不已,他坐在河边一块大石后伤心哭泣。

    小猎人停停歇歇地哭,直到傍晚时分,他的父亲打完猎,沿着河边走回来。他看到父亲,连忙迎上前,硬着头皮,把失去小山羊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父亲。猎人审查附近的场地一番,惊讶地问:“追不上山羊,你就一直这么坐在这大石后面?”小猎人赶忙为自己辩解:“我也曾四处找,就是找不到小山羊的踪影。”

    猎人摇摇头,指着河岸泥地上一些凌乱的新鲜脚印,问道:“看,那是什么?”小猎人仔细观察一番,问道:“那是鹿的脚印,莫非刚才有一群鹿经过?”父亲点点头,说:“没错!你为了失去一只小山羊,却错失了猎获一群鹿的机会啊!”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小故事大智慧》  雅琴编著)

启示:

    小猎人不甘心已到手的猎物飞走了,让懊恼与伤心霸据了他的心房、迷糊了他的心性、蒙蔽了他的听觉与视觉。眼耳鼻舌身五根不再灵敏,他因而失去猎人应具的机警,以致一群鹿经过都觉察不出来,对猎人来说,是一种有失身份的错失,难怪他的爸爸对他感到失望。

    人生何尝不也是如此?我们不也曾经因为失去了一个心爱的人、一件爱不释手的东西而不甘、不舍、不服,结果色受想行识五蕴尽迷失,以致坐失更好的良机。

    平心静气地看四周,也扪心自我反省,世人因为对声色的执著,所失良机实在难以估计。若把小猎人因为一只羊失去一群鹿的错失与世人因愚昧与执著招致的损失相比,那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寒梅

Saturday, July 9, 2011

菜农与学问家

                                                 
          菜农是一个勤劳的庄稼汉,他身强力壮,充满朝气,每天非常卖力地在自家的菜园里翻土、种植、拔草、除虫、灌溉,忙个不亦乐乎。

          菜农的隔壁住着一个学问家,他是园艺爱好者,是所谓的“自然之友”。他很有学问,常常根据书本上的知识谈园艺,慕名而来向他请教园艺的人很多。他对着他们谈得头头是道。时间都花在读园艺的书及谈园艺,他只在心血来潮时动动锄头种一些黄瓜。

          学问家看到菜农日出而做,日落休息,没见过他翻书做学问,嘲笑他说:“好邻居,你从来不看书,没有学问,如何会有收成?别看你干得汗流浃背,其实远不如我深谙个中技巧,我种的东西会远远超过你的,不信你等着瞧吧!”

          菜农回答道:“我们农耕世家,累积了好几代的耕种经验就是学问,加上我的勤劳及熟巧的双手,我深信我能靠这些把祖传的家业延续下去。”

          学问家高傲地斥责道:“无知的人啊,这已是科技时代了,你竟然还沉迷在老祖宗时代的耕种法,胆敢反对科学!”

          菜农不慌不忙地回答:“不,先生,请你别把我的话歪曲了。我并没有藐视科学,但我更注重脚踏实地去做。我是说我虽然没有学问,但是我有祖传的耕种智慧,加上我的勤劳,又肯苦干,一样能有丰硕的成果。你看,我已翻土、下种,但是,你只谈学问,可连地也没翻出一畦啊。”

          “是的,我还没翻土 ,但我一直在翻书 ,就是想弄清楚用什么方法能产生最好的效果。我要种出远远超过你的好收成。”

          “那你就继续研究吧,在我来说,农耕的时间不容浪费,我赶时间去了。”菜农拿起铁锨,告别邻居,干活去了。

          学问家一面翻书,一面做笔记,根据书上的知识种地,那知种子才发芽,他又从书中读到更新的方法与模式,于是挖起树苗重新种植。结果菜农得到大丰收,赚了不少钱,学问家连一条黄瓜也种不出来。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小故事大智慧全集》  雅琴编著)

启示:

        学问好比植物的花与果;实践却是这棵植物的根与茎。花果是这棵树向世人炫耀的结晶 品;根茎却是花果生命的来源。所以,没有用行动去实践的学问就好比没有根茎提供营养的无根草、离枝花,灿烂的日子不长久。

        故事里的学问家以满腹学问为荣却忽略了空口谈学问而不屑身体力行,就像纸上谈兵,讲得天花乱坠,都于事无助;祖上留下的生活经验毕竟是前人累积下来的智慧结晶,不屑一顾这笔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是做学问最大的损失;从事农耕,光是翻书不翻土,让土地荒芜了,还能有收成吗?农耕重视天时地利,只顾研究学问,不肯脚踏实地耕作,错失了农耕的时机,自命为“自然之友”的学问家一再犯忌,能不全盘失败吗?
--------------------寒梅

Saturday, July 2, 2011

    犹太人认为在这世间要算卖豆人最快乐,因为他们永远不必担心豆子卖不出去。

    当豆子卖不出时,他们可以拿回家磨成豆浆,向人兜售;如果豆浆卖不出,他们可以制成豆腐;豆腐卖不出,变硬了,可以当豆干卖;豆干再卖不出的话,就把豆干腌起来,变成豆腐乳。

    卖豆的人还有另一种选择:把卖不出的豆子拿回家,加入水让它发芽,卖豆人就能改卖豆芽;豆芽卖不出,干脆让它长大些,换成卖豆苗;如果豆苗卖不出去,再让它长大些,移植到花盆里,就可以当盆栽卖;万一盆栽再卖不出去,那么就再次移植到泥土里,让它长大,几个月后,它结了许多新豆子,那才是最划算的事----一颗豆子现在变成了上百颗豆子!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小故事大智慧》  《意林》杂志社编)

提示:

    地面上的路,没有一条是连绵无尽头的,来到路的尽头,只要转个弯,前面就是另一条大路,所以,面临绝路时,全赖个人的智慧去寻另一条出路。

    故事巧妙地用豆子为例,带出了小如一颗豆,尚且在滞销时可以转为豆浆、豆腐、豆干、豆腐乳,不怕没有出路。更妙的是将卖不出的豆子发为豆芽、长成豆苗、变成盆栽,甚至用一颗豆种出上百颗豆。豆子虽小,变化却无穷,人在穷时能变通,肯定比豆子更有出息,何患之有?

----------------------------寒梅

Thursday, June 23, 2011

唾面自干

                                                           

         一个脾气非常暴躁,常为了一点小事与人打架的青年游大德寺,碰巧遇上一休法师正在说法。信受禅师的教诲,青年发愿要痛改前非,他诚恳地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打架口角,免得人见人厌。就算是受人唾面,我也会忍耐着拭去,默默地承受。”

         一休禅师说:“何需拂拭?就让唾面自干吧,何必多此一举呢?”

        “为什么要这样忍受?”青年有点为难。

         “这并没什么不能忍受的,你只要把它当着是蚊子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计较也无需与它打架骂架。受唾沫并不是什么侮辱,微笑着接受吧。”一休禅师说。

         “如果对方不是唾沫,而是用拳头招呼,那又怎么办?”青年进一步向禅师请教。满以为这一来禅师会有反击,令他失望的是禅师仍然平静地说:“那也一样啊,不要太在意,只不过一拳而已。”

         青年难以理解禅师的心境,认为禅师只在说风凉话。他一向脾气暴躁,再也忍耐不住, 出其不意举起拳头向禅师的头挥手一拳 ,一面问道:“和尚,这只不过一拳,您会在意吗?”

          “我的头硬得像石头,没什么感觉,倒是你的手可打痛了?”一休禅师非常关切地问。
(故事取材及改写自《小故事大智慧》  《意林》杂志社编)

提示:

          在脾气暴躁,动辄用武力解决问题的青年眼里,“唾面自干”已是件难以忍受的耻辱,更何况无端端被打一拳?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休禅师观机逗教,把自己当教材,让青年看出只要修养到家,心胸宽阔足以包容太虚,并不是禅师在说风凉话,何止唾面自干,就算是被挥一拳,禅师也不会在意。

          今日的社会偏重学识智慧(IQ),忽略了与人相处的智慧(EQ),为了赶上时代的脚步,一般人都用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人才的尺度。在这种大环境里,学校培植出来的是考到很多科特优的卓越学生,却少人注意到我们下一代的人品素质。校园暴力的报导处处可闻,是一种警钟,可悲的是有多少教育界领导人意识到今日的校园霸凌将会是他日社会的恶霸?培养年轻一代宽容的心才是当今教育的要务!

---------------------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