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始创人杏林子从信仰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与尊严,虽然一生受病苦折磨,却仍乐观与积极。讲到人生,杏林子说:“人在活着的时候,疑虑牵挂着死;死的时候,又眷眷恋栈着生。无怪乎有太多人一生都活得不安然,活得好累。“
佛教徒也常常感叹着娑婆世界里,人人都有困扰与烦恼,只是程度上有差别而已。欲望越多的人,困扰、烦恼、痛苦也越多。辅导学生时,我告诉她们,这世界上只有3种人没有烦恼:第一种是功夫已经登峰造极的修行人、第二种是白痴、第三种是失智的病人。
白痴是先天性的智障,严重的智力低,甚至不会思考,不会用语言表情达意。失智则是后天性的病情。病人失去思考能力,病情严重的,不但有语言障碍,甚至不能辨认身边的人。这两种人都很不幸,很值得同情。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减少烦恼,去向他们学习。要断烦恼,我们得向修行人学习。
修行功夫登峰造极的修行人彻底体悟到“凡一切相,皆是虚妄”,他们看透了世间一切都是“如梦、如幻”,都是镜中花,水中月。他们明白世事如长江水,后浪推前浪,就算你有多高深的学问与知识,当时代的脚步向前挪,你的就落伍了;财富地位是身外物,也有流失、旁落的一天;觉悟人世间的无常,万般都不可靠,所以他们把目标设在追求究竟圆满的境界。
这种超逸的境界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达到,在人生起步的阶段,要减少烦恼,需先从生活步伐与思维配合社会模型做起。做学生时,活得像个学生,守家规、校规、把书读好;踏入社会时,活得像上班族,奉公守法、不欺不骗。心里时时记住8个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这样择善而固执,心境如如不动,万般烦恼就无从生起。不必执着地为世间的喜乐而斗心机、耍手段。该做的事,尽心尽力去做,能得多少成就,就接受多少成就。就算失败了,你已尽力而为,问心无愧,已经心安理得,烦恼相应地大大减少。
唐朝马祖道一法师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法常从这句话而契入悟机。法常彻悟后隐居大梅山。
一天,马祖禅师派侍者去试探法常,对他说:“法常,你领悟了老师的”即心即佛“,但是,最近老师却说”非心非佛“。你有何说呢?”
法常听了,不为所动,肯确地说:“别的我不管,我仍是”即心即佛“。
马祖禅师听了侍者的报告,欣然颔首道:“梅子成熟了!”
法常悟了“即心即佛”的道理,就稳坐泰山,即使老师有180度转变,他仍抱着“竹影扫阶尘不变”的态度,不随便改变,这就是择善而固执。
心一动,世间万物跟着动,永无休止,难免随波逐流;心一静,生活中一切都归平静,不管世间如何差别动乱,在悟道的人眼里,千差万别都回归平等,一切动乱颠倒亦归于寂静,是以修行有成就的人没烦恼!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